日本人對于核能的擔憂和寄托都體現在哥斯拉這只巨獸身上。當年在“哥斯拉之父”本多豬四郎和圓古英二的構思下,哥斯拉的身上既嫁接鯊魚和恐龍的生物結構,又融入原子能的現代科學痕跡,其形象從一味破壞的恐怖“原子獸”逐漸變為保衛人類的“正義英雄”。華納公司出品的兩部《哥斯拉》如今也成為“正義之師”,片中用“核彈”把哥斯拉“炸”活,可以說延續了日本人對自然破壞的反思,也借鑒了《金剛》對人類社會的批判性立意,并為明年兩只怪獸大戰埋下伏筆。
近年來也的確有中國影人在“怪獸”這個亞類型上做出嘗試,然而反響并不樂觀。2015年改編自暢銷盜墓小說《鬼吹燈》的影片《九層妖塔》中,就有幾只“中國怪獸”亮相;徐克的《狄仁杰之神都龍王》和《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里,也曾出現巨大海獸和巨猿。這些影片都采用好萊塢特效團隊的技術,在骨骼、肌肉和毛發等細節上取得進步,但與《哥斯拉》《金剛》這種頂級好萊塢怪獸片相比差距不小。除了技術上的差距,中國如果想做本土“怪獸電影”,更主要的難點還是缺乏“怪獸情結”——不僅是把他們做得更可怕、更巨大,也不僅是一味去渲染怪獸的破壞性,而是能與中國歷史和文化結合起來。在這方面,韓國名導奉俊昊的《漢江怪物》是值得學習的先例。▲
環球時報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