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
[摘要]文化館建設對于高校提升學校文化形象和校園文化品位,擴大學校社會影響力,具有不容小覷的促進作用。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建設無錫名人苑、無錫院士館,營造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氛圍,創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文化館建設方面的有益嘗試,對高職院校文化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吳文化;校園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5-0025-02
doi 10.3969/j.issn.1671-5918.2019.05.01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營造和諧育人環境,實施素質教育工程,提升文化形象的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而文化館建設(以下簡稱“館建”)親近大眾,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同時豐富了校園文化內涵,是高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無錫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建設了無錫名人苑、無錫院士館等文化館,充分發揮文化功能,與校園文化有效融合,促進了校園文化、地域文化的互動雙贏。
二、館建弘揚地域文化。打造學校文化形象
高校具有地域性,有著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館建設通過挖掘地方特色和亮點,能將地域文化直觀、集中、系統地展示,既打造大眾認知校園的窗口,又通過其中蘊含的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與校園文化交融,提升為學校發展的精神動力。
高職教育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特點決定了高職教育的區域性不同于本科院校社會性的教育模式。身處吳文化的發源地,無錫職業技術學院認識到吳文化是建設我院獨具特色校園文化的優勢資源,用足、用活、用好這一資源,關鍵是提取吳文化的精髓,使之成為我校塑造品牌、打造形象、形成特色的支撐點。“嚴謹治學,崇尚實踐”的校訓源自吳地潛心教育,追求真理真知的優良傳統,“太湖茫茫,惠山蒼蒼,沐浴吳文化風韻,我們走進知識的課堂……”的校歌傳達出吳文化作為客觀存在的珍貴歷史遺產,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子們的精神世界。作為一座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無錫自古以來就人才輩出,無錫名人苑通過精心遴選20余位無錫歷史名人,包括古代的政治、文化名人,近現代的革命家、民族工商實業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經濟學家和教育家等,展現了“至德名邦”的吳地尚德重教、禮讓謙和、柔中帶剛、包容進取、務實細致的人文特質和海納百川兼容并蓄、開放創新的精神傳統。無錫院士館以無錫藉籍院士們的生平與成就展,體現了江南名城“教授之鄉”“經濟學家搖籃”的人文魅力。在公共空間上,文化館建設有效處理好了“空間、功能、文化”之間的關系,無錫名人苑依據江南園林的設計理念建造,在校園綠地原有的風貌基礎上,以圖文、雕塑等形式鐫刻歷史的烙印和變遷,自然風光與人文建筑相映成趣、和諧統一,烘托出寧靜致遠的審美意境;無錫院士館設在教學樓一樓大廳,體現了空間的層次性、多樣性、便捷性,師生們感受移步換景之妙,滿足了學習教育、審美的需求。多樣性、多方式的文化景觀連接起吳文化的過去與現在,用講述歷史故事的方式,職院人實現了文化、教育的傳承,找到自己的文化自信,清晰明確自己的文化定位。
三、館建凸顯教育價值。促進學生人文素質養成
人文素質是一個人成長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存于主體的精神品格,對于其他素質的形成發展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滲透力。高職教育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特點,決定了高職教育的區域性特點,因此在高職學生人文素質養成教育中,尤其得重視地域文化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養成的影響。無錫職院文化館建設在于打造充滿吳文化靈性的人文勝地,讓身處其中的莘莘學子潛移默化地“浸潤”,通過感受吳文化的氣息和精髓,感受博大精深的吳文化魅力,達到“潤物細無聲”,內化為人文精神,外化為文明習慣,達到知行統一的教育效果。
無錫名人苑、無錫院士館以小橋流水的飄逸流動、粉墻黛瓦的淡泊素雅、雕梁畫棟的精美雋永、竹林小徑的寧靜幽遠,演繹著吳文化亭臺樓閣、古街水鄉的建筑風格,折射出淡泊名利的文化審美。徜徉其間,品味歷史典故,追憶繁華風流,是自然而然的審美熏陶、歷史教育和道德教化。無論是東晉畫圣顧愷之,明代東林黨人顧憲成,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清末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還是以秦邦憲、陸定一為代表的革命家,以榮氏家族、薛福成、周舜卿為代表的工商實業家,以孫冶方為代表的經濟學家,以周培源、錢偉長、王選為代表的科學家,以蔣南翔為代表的教育家,以錢穆、錢鐘書、楊絳為代表的文學家,以徐悲鴻、劉天華、華彥鈞為代表的藝術家,無一不展現了吳人內修外引、儒雅精致、厚德載物的人文特質。學校充分發揮文化館的育人功能,著力在“活用”“傳播”方面下功夫,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作為社會各界了解吳文化、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接待外賓、兄弟院校參觀,展現吳韻之美、文化特色;作為入校教育第一課,組織新生參觀校史館、無錫名人苑、無錫院士館等,接受文化的啟迪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文化館開設文化沙龍講座,進行學術探討研究,濃郁其學術文化氛圍。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陶冶、升華了學子情操,提升了校園文化品位。
四、館建與校園文化交融。實現育人終極目標
高校作為文化匯聚之地,有責任肩負起文化傳承創新的重任,擔負起引領時代精神和道德風尚的潮流。文化館的建設不僅在于營造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氛圍,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更在于助推校園文化的發展,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譜寫文化育人的新篇章。無錫職院無錫名人苑、無錫院士館的建成和展示,打開了一個五彩斑斕的地域特色文化世界。在即將建校60周年之際,挖掘自身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傳承歷史文化基因,發揮地域文化的建設性影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無疑是對學生發展、學校品牌、社會效應的巨大推動。
為了更好地利用文化館資源,使教育實踐活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無錫職院利用學生社團、“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等,推動與校園文化的互動雙贏。無錫職院每年的“五四”科技文化藝術節均有高雅藝術進校園——吳文化推廣活動,“錫劇藝術的魅力”等主題戲曲講座讓學子們深刻領悟到戲曲藝術的人文精神,傳遞了“真、善、美”;中華傳統文化文藝匯演響應了習總書記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的號召,同時也展現了職院學子的才華橫溢與蓬勃朝氣,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無錫吳文化傳承與發展——走進非遺”、外國留學生們“美麗中國·吳文化”主題實踐團,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做中國傳統文化、“一帶一路”的文化傳播使者;通過薛福成故居、秦邦憲故居參觀等參觀活動,主題團日活動以及重大紀念日、節假日特色活動,在實踐中感悟歷史,踐行吳文化精神。
為了推動理論研究與館建實踐的相互促進,無錫職院在校內舉行了專題會議,深入解讀館建內涵,就場館硬件設施配套、解說服務等展開細致研討,并設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子課題,進行專題研究;通過主持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課題、江蘇省高校教改立項重點課題“高職院校學校文化研究”開展學校文化建設和文化育人活動,將本校文化館建設作為文化建設典型案例進行匯報展示;參加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智庫)與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雜志主辦、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首屆高層論壇,就加強中華優秀文化教育的內容、現狀與戰略規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選擇與方式方法;如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展開研討交流;以《基于文化素質教育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研究》《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調查及對策創新研究——以無錫地區為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人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等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課題創新文化館建設實踐,培育教育特色,促進內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