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光 黃榮
[摘要]以素質提升維度為視角,結合具體資助育人工作案例,在對家庭經濟貧困大學生落實國家資助政策的基礎上,轉變資助工作理念,轉移資助工作重心,積極嘗試結合專業特點將經濟資助、思想教育、心理疏導、勵志感恩教育、學業幫扶、就業指導相結合,以提升貧困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促進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為高校資助育人內涵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提升素質;貧困大學生;資助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5-005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5.02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學生資助工作歷年來受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并要求“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學生資助工作的目標從“讓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入學并順利畢業”到“讓每個孩子成為有用之才”轉變。目標的轉變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進一步落實好學生資助工作要求。以素質提升為視角,結合實際工作案例,在對貧困大學生落實國家資助政策的基礎上,轉變資助工作理念,轉移資助工作重心,積極嘗試結合專業特點將經濟資助、思想教育、心理疏導、勵志感恩教育、學業幫扶、就業指導相結合,以提升貧困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促進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借鑒。
一、高校資助育人新模式
目前全國各高校逐漸建立健全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的“獎、助、貸、減、免、補”資助育人工作體系,在落實好國家資助政策的過程中,不斷規范資助程序、嚴把審核關口、強化工作措施、夯實工作責任,強力推進各項資助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隨著學生資助工作不斷推進發展,各高校也在進一步完善、豐富資助工作體系,不斷創新資助新思路,探求資助新途徑,致力于構建集資助、教育、管理、服務于一體的長效資助機制,以全面提升資助效益并取得了一定好的效果。一是將誠信、勵志、感恩教育與資助工作結合起來。高校資助工作最重要的目的是促進家庭經濟貧困大學生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幫助他們解決讀書難問題,而傳統的無償式經濟資助模式容易讓學生滋長不勞而獲的懶惰甚至貪婪心理。對此,部分高校在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強精神資助,不僅從經濟上更從思想上幫助貧困大學生“脫貧”,如東華大學提出了“經濟保障、精神關懷、發展支持”三足鼎立的資助育人模式。二是開拓發展貧困生能力幫扶新途徑。部分高校將“無償資助”與“有償資助”結合起來,將“他助”與“自助”結合起來,開拓發展能力幫扶新途徑,激發學生內在動力,引導他們主動幫助自己全方位“脫貧”,提高了資助育人效率。如山東農業大學提出了“三三模式”的精準資助育人體系,即“三級聯動”的經濟資助體系、“三環緊扣”的精神資助育人體系和“三層推進”的發展資助育人體系。又如部分高校通過開展“六個一”工程活動,即要求家庭經濟貧困大學生在校就讀期間堅持一項體育鍛煉、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精通一項專業技能、參加一次志愿服務、參加一個學生會社團組織、參加一次競賽,以此磨煉學生的意志、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以及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等等,讓學生在努力奮斗和自助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此外,部分高校結合學生專業特點,組織家庭經濟貧困大學生參加各類技能比賽,通過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等,不斷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以上提到的這些助困育人模式不僅拓寬了高校資助工作的新思路,而且有效促進了助困與育人效能的發揮,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二、案例概述
(一)案例經過。小超,男,2014級軟件工程專業貧困生。大學第一學期中期班干部反映小超近段時間時有曠課情況,輔導員于是約談了他。在與其交流中該生缺乏眼神交流,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在輔導員耐心的引導下該生勉強說出自己由于學習困難進而導致自卑心理,最后演變為專業課曠課違紀,對于今后的就業非常迷茫和擔憂。
(二)案例背景。小超來自農村,小學期間父母雙親因病相繼離世,從此生活在其叔公家。該生生活勤儉節約,學習認真刻苦,但由于大學入學前很少接觸過電腦,計算機基礎較差,導致專業課學習比較困難。
三、案例分析
家庭經濟貧困學生在經濟上和心理上都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對來自家庭、經濟、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壓力要高于一般的學生,在心理上承受的挫折感也更大,這個原因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了家庭經濟貧困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消極心態、發展迷茫和焦慮情緒等負面心理問題,進而影響學習和身心的健康成長。
案例中小超具備多數農村學生的特點,該生勤儉節約,踏實樸素,學習刻苦,但另一方面家庭貧困,入學前接觸計算機較少,社會閱歷不多,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缺乏自信,由于父母早故,其叔公文化程度低,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學業指導和心理輔導,缺乏明確的人生規劃和清晰奮斗目標等等,這些都不同程度會給該生帶來以上談到的負面心理問題,影響其學習甚至身心健康成長。同時,目前國家對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高度重視,資助投入大幅增加,我校對發展型資助項目大力支持。
綜合以上分析,該案例中幫助小超克服學習困難是當務之急;其次,通過精準資助、提供平臺、加強引導、激勵奮進、提升綜合素質能力,最終幫助其克服自卑、樹立自信,促進其成長成才是資助育人工作的核心。
四、案例處理過程
本著注重經濟資助和精神資助相結合的原則,結合專業特點,以提升綜合素質能力為目的,重點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結對幫扶,解決其學習困難。一方面聯系其班主任,班主任作為專任老師可以對其專業課程進行專門輔導和幫助,為其制定學習幫扶計劃,針對專業知識重點難點采取重點突破,在這個過程中既達到幫扶的目的,也增進了班主任對小超的了解,獲得了小超對于班主任老師的信任;另一方面發動班上班干部、宿舍室友、學習成績優異同學進行學習幫扶,做到有的放矢,精準幫扶,特別是其同寢室的舍友,在幫扶的過程中兩人加強了溝通交流,促進了感情的積累和友誼的鞏固,做到相互幫助、相互影響,以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同時,輔導員鼓勵其要逐漸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由于其專業是軟件工程,更應該發揮專業優勢,善于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通過上網找學習視頻等資料的辦法進行自學,做到在學習上由被助到自助,由被動到主動,不斷夯實自己的專業知識。而且不斷引導告訴其在當今信息時代,自學能力對于不斷適應社會、保持與時俱進的重要性,注重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其自學能力。
(二)借助多種平臺,促進其全面發展。在大一第二學期,針對小超專業學習大為改善的情況,輔導員鼓勵其積極申報參加學院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團隊,在經過多輪面試篩選后其成功進入學院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某團隊。通過團隊這個平臺,小超多次參與團隊創新創業項目的研發以及外包項目的開發等,在夯實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術應用水平;同時,其多次參與團隊的創新創業比賽,期間參加比賽獲得的比賽成果包括:校互聯網+創新創業比賽金獎,校挑戰杯創新創業比賽一等獎,省挑戰杯創新創業比賽二等獎,港澳臺兩岸四地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二等獎等等,在各級別比賽中不斷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交流經驗,受益良多。同時,輔導員鼓勵其參加學院辯論隊,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其全面發展,增強其自信心不斷提升綜合能力素質。
(三)開展勵志教育,激勵其不斷頑強進取。通過與其家人聯系,得知小超在大學入學前曾給某某慈善基金會寫信申請資助,基金會最終因其勤奮好學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感動而同意資助他的學業,輔導員利用該事情不斷激勵他不忘讀大學的初心,經常鼓勵其眼前困難只是暫時的,引用“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經典引導他磨礪心志,志存高遠,腳踏實地,通過努力肯定能夠實現夢想。同時,為將扶困與扶志相結合,實現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通過學校開展的自強之星評選等活動,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品學兼優的典型發揮教育、引導、激勵作用,鼓勵全體貧困生向優秀看齊,一起努力奮斗,不斷頑強進取。
(四)提醒飲水思源,引導其報恩于行。輔導員不斷引導小超在學有余力之時懂得飲水思源,回報學校和社會。首先,鼓勵其競選學習委員,發揮學習優勢為同學們服務,其認真負責的態度和熱情助人的行動贏得了班上同學的一致認可;其次鼓勵其積極參加志愿服務,小超大學期間先后參加了紅樹林環保志愿活動、月嶺小學義教、大學生學生資助政策宣傳等志愿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既服務了他人,也鍛煉了他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小超在大三期間主動放棄了某某慈善基金會的資助,讓出名額給更加需要的人,而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接下來的學業。由于其大學期間良好表現,被慈善基金會邀請去給該基金會高中資助的同學做分享,受到了同學們的點贊。
(五)開展就業指導,提高其就業能力。在大三暑假前期,輔導員及時提醒小超積極應聘各大公司的暑假實習生,通過層層篩選最終拿到了某省中國電信2018屆畢業生實習機會,在實習的兩個多月期間,增加了其項目開發的經驗。在大四的招聘季,輔導員積極提供就業指導,幫助其不斷總結筆試、面試經驗,有的放矢進行知識點的查漏補缺,不斷提高其簡歷制作水平和面試的通過率。
五、案例處理的結果和效果
經過近四年的努力,小超大學期間學年成績一直在班級排名第一,獲得過校優秀學生一等獎學金3次,國家勵志獎學金3次,同時獲得過辯論賽“最佳辯手”,推選為“優秀班干”“三好學生”和“優秀畢業生”等,多次榮獲國家、省級等專業比賽獎項,大四期間分別獲得了北京滴滴、美團、格力電器等十多份大公司的錄用通知,最終選擇某知名生物科技公司從事軟件開發工作。與此同時,小超在畢業時變得性格開朗,積極向上,心存感恩,樂于助人,對于邁人人生新的階段充分了信心和憧憬。
六、案例啟示
本案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也具有一定可復制性。小超家住農村,其叔公文化程度較低,家庭收入低且不穩定,社會閱歷不多,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缺乏自信,但具有勤儉節約,吃苦耐勞,學習刻苦等優點,很多家庭經濟貧困生具有以上特點,輔導員老師如能夠及時引導教育,將幫助更多貧困生成長成才。本案例獲得成功,得益于轉變資助工作理念,以素質提升角度幫助貧困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能力,促進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如下啟示。
(一)學生資助工作應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學生資助工作面對的對象是家庭經濟貧困的學生,他們都面臨一些實際的困難,有些實際困難通過經濟資助是可以解決的,但是有些還是解決不了。由于困難得不到解決繼而可能會導致貧困學生產生思想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學生工作者必須俯下身子、沉下心來,詳細了解貧困學生的實際困難,堅持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的同時再講道理,這樣才能真正獲得他們的信任,在此基礎上才有利于資助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案例中輔導員首先通過幫助小超解決了學習困難,才慢慢獲得了其信任,由此成功引導其努力奮斗,積極進取,最終實現育人目的。
(二)學生資助工作應該更加注重家庭經濟貧困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教育部2017年全國學生資助工作要點指出“全面推動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轉變”,這要求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必須轉變資助理念,將資助和育人相結合。經濟扶貧是基礎,精神扶志才是資助工作的核心,兩者相輔相成。對于大多數的高校家庭經濟貧困大學生來說,對他們心理、思想、精神上的引導和幫扶比物質更為重要。學生資助工作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創設各種條件和平臺幫助貧困大學生發展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增強其核心競爭力,讓他們能夠在勤工儉學、勵志學習等自助的同時獲得肯定、建立自信,最終在離開校園走上社會時有自信、有勇氣、有能力迎接各種挑戰,由被助向自助轉變,最終成長成才。
(三)學生資助工作應充分結合專業特色和利用教育資源,有的放矢開展針對性育人工作。充分結合貧困大學生的專業特點和現有教育資源,案例中依托學院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和學生組織等平臺,不斷夯實受助學生專業基礎,增強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際應用能力,以達到提升綜合素質目的。在重視對受助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也注重對受助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案例中通過鼓勵小超擔任班干部、參加志愿活動等,培養受助學生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促使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