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 要】現階段,人口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全球氣候變化是極其重要的一項影響因素。隨著人口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氣候的變化越來越顯著,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和人口之間是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自然因素對人口經濟現象地域分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此,論文展開了深入研究。
【Abstract】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global climate chang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the change of global climat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we can fi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factors and popul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and inseparable. Therefore, natural factor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phenomenon, the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n this.
【關鍵詞】自然因素;人口經濟現象;地域分布;影響
【Keywords】natural factors;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phenomena;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nfluence
【中圖分類號】C92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2-0109-02
1 引言
一般來說,人口變量群和經濟變量群之間的關系是較為復雜的,經濟對人口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作用,而且人口也嚴重影響著經濟發展。但是人口分布和經濟分布之間具有一致性特點,人口和經濟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所以必須要加強人口分布和經濟分布的研究。基于空間地域視角進行分析,區域人口分布不等,在這種不平衡的影響下,人口經濟現象的地域分布較不平衡其已經成為人口經濟現象地域分布的重要特點之一。本文主要以自然因素對人口經濟現象地域分布的影響為論點,希望為相關行業人士提供些許幫助。
2 自然因素對人口經濟現象地域分布的具體影響
2.1 地形方面的影響
在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影響下,導致北溫帶集中了全球諸多人口,但是對于廣大的北溫帶區域,包括海洋、陸地以及山地等,地形對人口經濟現象的影響較為深遠。我國地形具有多樣性,在我國,廣泛分布著陸地和山地。地勢的分布形式是階梯狀的,第一階梯是青藏高原、第二階梯是盆地和高原、第三階梯是廣闊的平原,結合我國眾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情況進行分析,人口經濟現象分布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在第一階梯中,尚未形成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在第二階梯中,分布了10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占據城市總數將近30%;在第三階梯中,一共分布了33個城市,占據城市總數的70%以上。所以對于我國來說,諸多人口大都分布在較低的平原和丘陵地區。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都是因為在地勢不斷上升的影響下,氣壓和熱量等方面的變化較為顯著。山區交通閉塞,人們之間的經濟聯系并不緊密[1],自然承載力有待提升。對于平原地區來說,具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等特點,為農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且在聯系交通和節約建筑投資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進而促進人口大量集聚。
2.2 土壤和礦產方面的影響
對于土壤來說,具有一定的肥力,匯聚了地理環境各個要素的綜合作用。不同的土壤其肥力是不同的,所適宜耕作的性能也存在著差異,進而構成了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如種植業和畜牧業等,在這些生產活動的影響下,對人口經濟的地域分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基于全球進行分析,所包括的土壤類型非常多,所分布的溫度帶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土壤類型,適用于不同的農業經濟活動,如對于我國溫帶草原地帶來說,降雨較少,很難實現水土保持,所以適合發展粗放型畜牧業,這些地區的承載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分布的人口不會過多。對于科爾沁草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在大面積農田開發的影響下,加快了草原荒漠化速度,對于東北西部草原(松嫩草原),其生態系統處于較為薄弱的狀態,進一步加速了生態環境的惡化程度。同時,對于我國江南地區,具有地勢平坦和土層深厚等特點,精耕細作程度比較高,主要種植的作物就是水稻,從而形成了高產的水稻土耕作土壤。針對水稻種植業,有著較為復雜的生產過程,需要投入的勞動力較多,以此來實現精耕細作,所以其人口分布具有高度的密集性。
2.3 氣候方面的影響
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的氣候條件,對人的機體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對于一個地區的土壤和植被等也具有一定的決定性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基于空間地域視角進行分析,我國屬于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期特點,在夏季,主要刮東南風,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進一步體現出了我國天氣與氣候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分布也起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3]。在我國廣大的陸地范圍,受到海洋水汽影響,從沿海到內陸,降雨量的差異極其顯著。
3 人口經濟現象與地域分布之間的關系
3.1 經濟發展影響著人口地域的分布
基于經濟發展因子系數值進行分析,諸多空間單元為正值,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對一個地區的人口分布具有正效應。由圖1可以看出,經濟發展因子的回歸系數的空間圈層式分布結構是較為顯著的[4],顏色最深的地區是張家口等地,然后向南逐漸降低,影響效應呈現下降趨勢。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較少地區系數為負,這些地區主要位于邯鄲、邢臺境內, 可以在從如下角度進行分析:該地區的經濟狀況較為中等,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為迅速,如2016年邯鄲市GDP增長率比河北省高出1.5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至少高出9.6個百分點,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獲得了長效發展,但是工資水平和其他社會條件發展較為欠缺,一定程度上導致經濟增長尚未轉化為人口聚集的動力。
3.2 地形因素影響著人口地域的分布
對于地形因子來說,可以將坡度和高程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充分反映出來。系數值大多為負,所以地形對人口分布是負影響。也就是說,一個地區如果坡度較陡,對人口集聚產生了極大的限制性作用[5],但是這與人口生活對自然環境因素的要求是相符合的,具體如圖2所示。需要注意的一點是,67個區縣的系數為正,但是數值并不大,所以地形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而且這些地方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較為顯著,就是瀕臨海洋。一般來說,瀕臨海洋旅游地帶的規劃,其開發地點大都在海拔較高的地區,所以系數為正。
4 結語
綜上所述,自然因素對人口經濟現象地域分布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如在地形、土壤和礦產資源、氣候以及地球公轉和自轉等方面。但是人口經濟地域分布,屬于社會經濟現象之一,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政治文化等因素,也會對人口經濟地域分布造成影響。在人類科技不斷發展過程中,會大大提高利用自然的能力,自然因素對人口經濟地域分布的影響會逐漸減弱。
【參考文獻】
【1】陳鋼華,保繼剛.中國旅游研究格局:2010-2017——科研課題的視角[J].旅游論壇,2018,11(02):21-33.
【2】鄧楚雄,李民,賓津佑.湖南省人口分布格局時空變化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地理,2017,37(12):41-48.
【3】黃安,許月卿,孫丕苓,等.基于多源數據人口分布空間化研究——以河北省張家口市為例[J].資源科學,2017,39(11):2186-2196.
【4】段成榮,馮樂安,秦敏.典型民族地區流動人口狀況及特征比較——基于內蒙古自治區的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9(06):5-10.
【5】曾永明,張利國.人口分布與經濟增長的倒U型關系:理論與檢驗——中國256個城市空間面板數據實證:2001-2014[J].企業經濟,2017,36(07):14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