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張羽

陳貽、張睦晨
北京風合睦晨聯合創始人,均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曾多次舉辦個人藝術展和空間裝置作品展。1999年開始從事空間設計, 2005年移居加拿大。現為知名空間設計專家,在各種室內及建筑空間設計形態上均表現卓著,項目作品涵蓋了多種類型空間,近年來多次獲得國內外設計獎項并獲得業界高度認可。
風合睦晨
靈性設計、詩意表達 。
一家以空間表達信仰,以空間關注靈魂、以永恒靈性做為精神追求之主體,注重文化的延續和藝術境界的傳達,充分尊重人與空間關系及精神層面的創意型設計公司。

保定新華書店路演臺

保定新華書店漢榻區

保定新華書店路演臺

保定新華書店咖啡座位區
編輯:兩位老師的創作風格,或者說風合睦晨的創作風格,是兩位老師本身的設計風格、在成立初期就已經形成了,還是在兩位決定成立風合睦晨之后有意識的以某種設計風格為基調開始形成的?
設計師:風合睦晨以空間表達信仰、以空間關注靈魂、以永恒靈性作為精神追求的主體,注重文化的延續和藝術境界的傳達,充分尊重人與空間關系及精神層面的創意。
這種創作風格是在風合睦晨成立之后,在不斷的項目實踐之中以及在生命的成長和不斷地自我認知過程中慢慢尋求、逐漸形成的。我們的創作風格與我們的生活方式、藝術追求、以及我們的基督教信仰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它們相互作用、密切關聯,進而慢慢形成了如今的設計基調及風格。
編輯:兩位老師成立風合睦晨的初衷是什么?兩位老師的關系能否進一步透露一下,這對兩人在工作上的合作有沒有什么影響?對于想法的分歧、爭執的化解有沒有什么影響?
設計師:我們成立風合睦晨的初衷是想在物理屬性空間中注入藝術方面的多重實踐,在空間里能夠實現我們對于精神和藝術方面更多維度的表達和追求,實現藝術空間語言更全面的形式表達,希望能夠有機會做出自己喜歡的、并與自己的藝術追求相契合相連接的空間作品;同時,對這個社會也能產生相應的影響,對人的思想需求也能夠產生某種精神回應。
我們曾經是大學同學,現在也是夫妻,在工作上我們也是緊密合作的伙伴關系。彼此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支持。
在做項目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有爭執和分歧。但是這些并不會影響和阻礙整個作品的定位和實現,反而會起到促進并激發靈感和創意的作用。因為我們會相互尊重、相互聽取對方的意見,然后判斷誰的意見更有道理、更明確、更能實現項目價值,誰對項目空間理念的理解更深。我們會彼此吸收、互相促進化解問題。
編輯:在一個項目中,兩位老師所關注的點有沒有什么不同?在項目的投入中,兩位老師是如何分配的?如果一個項目兩位老師都感興趣,但是設計的方式不同該如何解決?
設計師:我們在每一個項目里面關注的點都是很全面的,非常相似。從項目定位到項目實施,再到最后項目的深化和呈現,我們所關注和把控的點,幾乎都是平行的、都是相契合的。這應該是源于我們之間長時間的相互了解、影響和磨合,也基于我們對于空間表達的共同感受、共同思考。
在項目設計的過程中,我們的工作是機動分配的。我(張睦晨)偏女性化,他(陳貽)偏男性化。這是由性別決定的。但我剛才也說了,我們所關注的點基本上是非常相似的。只是通過不同本源,讓男性化的空間構架和女性化的情感把控相結合,最終呈現的搭配讓空間顯得更加細膩和完備。
在空間的整體架構、色彩搭配以及物料的使用等方面,我們會更加密切的配合和有機的協調。我們之間不是孤立去分配工作的,而是非常有機地、彈性地去相互配合。這樣的一種工作分配,使得每一個項目基本上從整體理念、藝術性、空間感、甲方的需求以及價值定位等方面,都會產生非常有機的思想結合和碰撞。
每一個項目都是我們密切合作的結晶。從最初的項目定位到如何實施的過程當中,我們都會調動自己的全部情緒,設計的方式也會在溝通的架構之下去完成。設計方式和想法經常會有不同,但是我們總會找到一種更契合的、共同的表達方式,通過更好、更明確、更有力的解決方式去實現出來。
編輯:兩位老師在國外的時間較長,能否談一下國外的設計氛圍對兩位的影響?兩位幾乎很少參與國內的設計活動,項目參與的設計獎項也幾乎都是國外的,能否就這一點談一下兩位老師的想法。
設計師:國內外設計由于發展的時間性和空間性不同,發展程度也不同,因此設計氛圍也很不一樣。國外的設計行業發展了上百年,已經成型并趨于穩定,氛圍是比較安靜平穩的,節奏也是比較平緩的,留給設計師思考和推敲的時間會很多。國內的設計行業目前還處于高速發展的成型時期,氣氛熱烈同時也很熱鬧。但在這種情況下也容易促使人心變得過于浮躁,行業內看起來熱鬧得就像一個江湖。所以我們主動地選擇、有意地避開這樣的一種氛圍的干擾,讓自己能夠跳出來以成為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以此保證能夠面對更真實的自我。
在國外更注重人的生活方式的表達,人們更多地是向內心去尋找,尋找靈魂的平靜與安穩。所以我們平時在生活的過程中也更多地向我們的心里面去進行尋找,尋求一種平靜而恬淡的生活,以還原作為人所應該尋求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覺得才能夠對設計和藝術產生更多、更獨立的思考,讓自己不至于深受周邊浮躁氛圍的影響而盲從于某種目的或是結果,依舊能夠保持原有的初衷。

北京藏素企業總部會所室外建筑景觀

北京藏素企業總部會所多功能廳

北京羅蘭湖餐廳入口景觀
我們在北美居住生活。這邊的生活方式是比較舒緩淡然的,對物質的要求也比較淡然,整個社會的氛圍和工作氛圍也都是非常平和、非常舒緩的一種節奏。所以,我們更多的是在一種很平和的心態里面去尋找我們內心的需求;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真正內心尋求的一種精神上的需求以及信仰上的需求。這是直接影響到我們通過作品想表達的需求、我們設計風格的形成以及我們為人處世的方式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這種生活方式也直接影響到我們對于作品所要呈現出來的精神層面和靈魂深度。
在公司初創的時候,我們參與的國內獎項也有很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拿到了很好的成績,基本上國內的這些獎項,我們也都是拿到了最高獎。所以在拿到最高獎以后,我們就把關注點投到了海外,更多地是想把中國設計師的作品展現給世界,讓更多的外國人能夠認識到中國設計的價值。另外的一個想法就是想把這些國內的獎項讓出更多的機會給年輕的設計師,讓他們去參與,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展現自己。
編輯:兩位老師對目前國內設計行業有什么看法?兩位都是央美畢業的,從國內最高藝術院校畢業之后,在藝術的思維之下,兩位對待設計的核心看法有哪些?
設計師:我們認為國內的設計行業發展非常迅速,不斷涌現出很多年輕優秀的設計師。但是有兩個問題需要我們留意:一方面是設計節奏過快,另外一方面是商業化過度。這會使得整個設計行業魚龍混雜、特別浮躁,設計師容易產生很強的虛榮和浮躁心態,熱衷于走秀和炫耀,設計浮于表面。有些設計師只想走捷徑,目光短淺,只看眼前利益。因此國內設計和藝術行業出現了很多抄襲的行為和現象。好的設計和好的藝術都需要長時間的打磨和經歷的積累,對生命和生活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設計要體現的內涵不光是表面形式,它還需要精神內質,它需要時間的沉淀,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不能急于求成。

圣靈的火
我們最初是學純藝術的。因為角度不同,所以直接影響到我們對于設計的不同理解,我們始終把設計作品作為一個藝術作品來對待,并沒有把它只理解成一個商業行為的結果。這就使得我們的設計理念在作品里所呈現出來的氣息以及它呈現出來的樣式與別的設計師的表達是不太一樣的。這么多年做項目以及經營設計公司,我們沒有更多把它作為一個商業行為,而是作為一個藝術家以及出于做作品的心態去完成每一個項目,這也是我們的設計作品不太商業的一個主要因素。

北京羅蘭湖餐廳入口木棧道

北京羅蘭湖餐廳陽光用餐區

北京藍色港灣花酷餐廳
在藝術的思維之下,我們對待設計的看法就會跟別的設計師的看法和定位不太一樣。對于每一個項目,我們都樂意把它當成一個有靈魂的活人來對待。每一個設計的項目都應該有只屬于它獨有的性格定位,每一個項目都有它與眾不同的形式及形態。每一件設計作品就像藝術作品一樣,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
編輯:風合睦晨對于客戶有沒有哪些想法和要求?在和客戶的對接中有沒有自己的某些堅持或追求?
設計師:我們一直對客戶都有要求。我們更希望客戶是對藝術有追求、對生活有理想、對設計有要求的。這些客戶能尊重我們的想法,尊重我們對藝術的追求,也會對他本身的項目有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向往。這是我們非常希望得到的客戶。
我們在和客戶對接的過程中,一直都有自己的堅持和追求。在設計的角色定位上,相對是比較強勢的。我們更多地是讓客戶來理解我們的堅持,由此給予我們最大的發揮余地。同樣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更多地去理解客戶的想法和客戶的堅持。希望我們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既能表現出客戶想要表達的內涵,也能通過我們的設計讓作品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編輯:國內的設計發展處在一個多元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風合睦晨在接下來有沒有什么想法?兩位老師接下來有沒有新的目標?
設計師:我們是比較隨性、比較單純的設計師,在對待未來這個事情上,我們沒有特別多的想法,只是在堅持做好每一個當下能夠處理好的項目,把每一個項目都堅持做到最好、最極致;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精神理念以及對藝術的追求,都能夠發揮到最好的一個狀態,讓每一個項目都能夠完美地呈現出來。這就是我們對于未來的想法。
希望在不遠的將來,能出現更多更好的、能接受我們設計與藝術理念的、能夠更深理解和支持我們的客戶。新的目標就是在做好每一個空間項目的過程中能抽出更多的時間關注到內心,去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完全沒有任何商業目的藝術的創作,真正個人意義上的藝術創作。
編輯:兩位老師對對方有哪些看法?有沒有在一個項目完成之后互相又有了新的認識?
設計師:我們之間還是彼此非常欣賞的,可以說是靈魂的伴侶吧。生活上互相扶持,精神上相互支撐,工作和創作上彼此幫助和促進。每一個項目,我們都把它當成一個新的挑戰和一種新的認識世界的探索方式和手段,每一個項目完成之后自然會有新的認識和了解,因為每個項目都是一個新的定位、一個新的挑戰,所以我們在實現的過程中也自然會對彼此有更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