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董芳
無論是便秘、口腔潰瘍、口氣、牙疼、咽痛、頭暈、小便黃、長痘痘等,男女老少都會說一句“那是上火了”。人們口中的“上火”大多為臟腑內傷化熱所致,那么,臟腑中哪些容易“上火”從而導致人們身體不適呢?
“上火了”是大家常說到的,無論是便秘、口腔潰瘍、口氣、牙疼、咽痛、頭暈、小便黃、長痘痘等,男女老少都會說一句“那是上火了”。
“火”在中醫理論中即為熱證,陰陽失調,陽氣亢盛或陰虛陽亢所致表現為熱象的證候;熱證又分實熱證與虛熱證;引起熱證的發生又分外感熱邪和內在陽氣過盛,或內熱兼外感熱邪致病。人們口中的“上火”,大多為臟腑內傷化熱所致。
臟腑中哪些容易“上火”從而導致人們身體不適呢?
先來說說肺,“肺為華蓋”,意思為肺覆蓋于五臟六腑之上像傘一樣,同時也最先受到外邪侵襲,且“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肺喜歡濕潤又很嬌嫩容易受燥熱之邪侵犯;“鼻為肺之竅,喉為肺之門戶”,鼻喉相通,感受熱邪后引發咳嗽,咽痛咽癢、鼻血等癥狀;“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肺病與腸系病也是相互影響的,肺病則邪沿下行致使排便出現問題,腸燥津虧日久化熱,熱氣蒸騰于上又使肺臟生病。
再來說胃,“胃火”一詞出現率很高,大多是吃出來的毛病,過食辛辣之品、嗜酒等易引起胃熱。胃受納水谷——接收飲食的水谷,腐熟水谷——將飲食消化。過食辛辣、油甘厚味等食物后,導致胃熱熾盛,收納腐熟功能過于亢進,胃失和降,胃氣不降則便秘、口臭、口舌生瘡等。
最后來講和情志致病關系密切的兩個臟——心臟和肝臟,民間俗語常講到“著急上火”“嘴起大皰”“心煩口苦”“煩悶頭疼”等,心、肝的火多由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所致。心主神志,在竅為舌,舌診中舌尖為心,舌尖紅有芒刺則為心有熱象,可出現舌痛,口舌生瘡,心煩意亂等癥狀;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古有“肝為五臟之賊,百病之源”之說,肝郁氣滯,氣郁化火,肝在竅為目,肝火旺盛上蒸于頭目,則出現眼干眼紅、分泌物過多、頭暈、耳鳴、口苦等。
無論是“吃出來的火”或是“氣出來的火”,還是“累出來的虛火”,治療上是吃點“祛火藥”就能解決了嗎?
出現“上火”后,應去正規醫院診治,排除器質性的病變和原發病,切忌盲目用藥,過度用藥耽誤和加重病情。中醫治療以辨證論治為基本理論,“上火”是可以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比如有感受濕邪、寒邪、情志不舒等為前提的致病因素在里面。過食肥甘厚味之品體內易生痰濕,濕重則陽氣運行受阻,痰凝郁久,濕阻氣機,氣有余則為火,則生濕熱;情志抑郁,生活不規律,則氣行不暢,氣郁化火。《黃帝內經》所記載:“……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過食寒涼之品后寒凝濕阻,導致腎虛脾弱,久之虛火上升。所以治療上如光用清熱藥治療的話,不但不利于治病,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后易加重濕邪,脾胃受損,陰陽失調。對于因內傷勞損所致的虛火也不適合清熱藥來治療,久病精氣耗損,或勞傷過度,導致臟腑失調、虛弱而生內熱,內熱進而化火。治療上就需要滋陰生津或引火歸元等方法了。中醫治療上也很多元化,可采用湯劑、針灸、拔罐、放血、推拿、藥浴等多種治療手段。
未病先防,避免上火須注意的方面,主要在于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上。要規律作息時間,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態;適量運動,運動對調節身體機能與改善心情都有所幫助。注意飲食結構,少吃生冷油膩、肥甘厚味、辛辣的食物,不過度飲酒;多吃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如梨、蘋果、柑橘、檸檬、小白菜、蘿卜等等,平時豆類、豆制品、粗糧、干果也不能少,肉、蛋、奶等營養補充充分,身體營養才能均衡吸收。
中醫調理養生中也有一些日常實用的方法,如食用一些藥食同源的小配方。
代茶飲方:川貝母5克,枸杞5克,菊花5克,麥冬5克泡水飲用,也可加入少量冰糖與梨煎水提升口感,功效為滋陰生津,清肝明目。
百合蓮子綠豆粥:百合30克,蓮子30克,綠豆30克,薏米30克,杏仁10克,大米60克,煮粥或去大米煮水服用,功效為養陰清熱祛濕,理脾健胃。
山楂芡實燉雞湯:山楂10克,芡實10克,白蘿卜50克,金銀花10克,土雞一只,小火慢燉,金銀花后下,功效為健脾祛濕,消食化積。
除飲食保健外,還可以對一些穴位進行艾灸與按摩治療,起到滋補肝腎、清熱祛濕的功效。
足三里足三里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保健要穴,“藥王”孫思邈《千金方》中有記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穴位位于小腿外側,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位置,可以治療消化不良、便秘、咳嗽、失眠、頭暈、虛勞水腫等疾病。具體操作方法:艾條插入灸盒內,將灸盒固定在穴位上,調整艾條與皮膚距離,大約3~5厘米(艾灸事可隨時調整),點燃艾條,每次灸15分鐘左右,以皮膚潮紅為度,不要燙傷皮膚,一日一次。
中脘穴中脘穴,穴位位于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有治療胃痛、腹脹、嘔吐、呃逆、疳積、便秘、便血、脅下堅痛、虛勞、頭痛、失眠、臟躁等作用。操作方法同上。
清熱穴清熱穴位可取合谷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外關穴(前臂背側,手腕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陽陵泉(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穴位作用可清人體肝、肺、三焦之熱。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端或指面按壓于穴位上,早晚按摩5~7分鐘,按摩時有酸脹感為宜。
對于“上火”,只要做到平時防患于未然,結合中醫養生,調節情志,健康生活與飲食;面對“火情”時從容鎮定,積極就醫,不亂用藥物,“上火”與它帶來的一系列煩人的癥狀將不再輕易困擾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