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玲玲 李珍輝
(湖南工程學院 教務處,湖南 湘潭411104)
公共藝術教育是指高校以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作為教學對象進行的藝術素質教育,主要面向專業藝術教育之外的全體學生。根據《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教育部令第13號)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要求,我校將公共藝術課程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貫穿于本科四年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每個學生至少修滿藝術選修2個學分方可畢業。
藝術素養、創新思維和德育滲透三位一體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研究,是從大工程觀教育理念視角,結合我校工程教育改革良好的背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探索工科院校公共藝術課程的目標導向。
我校作為第一批“卓越計劃”試點高校,目前已完成特色專業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其人才培養目標與大工程觀要求學生知識的復合型和能力的多樣性的理念相契合,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堅持育人為先,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德育滲透到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去,加強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公共藝術課程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創新性的復合型人才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公共藝術課程分為審美鑒賞類、藝術理論類和技能實踐類三類,建立適合工科院校自身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特色的教學模式,構建路徑如下:
以大工程觀念、工科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導思想,以公共藝術課程目標為導向,通過建立“教學模式總體框架”和“教學單元方案設計”,構建“藝術素養、創新思維和德育滲透”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在一定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為特定條件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而構建的教學過程的基本結構和范型。公共藝術課程“三位一體”的模式以課堂教學為統領,充分考慮教學對象“公共性”的特點,通過多個教學環節、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多種教學資源的綜合運用,提升課堂教學的綜合培養功效與產出效果,特別是對學生藝術素養、創新思維和德育滲透的作用。“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改革涉及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與課程體系五個方面。如下圖1所示。
圖1 單位一體教學模式示意圖
在公共藝術課中外美術鑒賞的教學實踐中,圍繞“藝術素養、創新思維和德育滲透”的教學理念建立教學目標,注重體現時代精神、挖掘深蘊的人文內涵。教學內容主要介紹中外美術各個時期重要的美術遺產、美術流派、美術家、美術作品及其藝術觀念。教學形式包括理論講授、作品鑒賞和名畫臨摹等,采用PPT動畫、視頻教學和云課資源等教學手段,運用小組研討式、分析比較和例舉法等教學方法。課程體系構建以中、外美術為主線,中國美術以朝代為時間線索,外國美術以藝術流派為主要形式,選取美術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畫家和作品,從中感受到中外美術的藝術魅力,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創新思維,潛移默化中進行德育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