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欣荷 高夢宇
摘要:2017年11月,由華特·迪士尼電影工作室、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的動畫片《尋夢環游記》一經上映便受到廣泛關注。片中展示的亡靈節慶祝畫面令人耳目一新,許多中國觀眾通過這部影片認識并初步了解了墨西哥土著亡靈節,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秾舡h游記》對墨西哥的傳統文化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填補了人們對墨西哥土著亡靈節認識的空白,對亡靈節文化的傳承與跨文化傳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反觀與墨西哥土著亡靈節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我國的清明節,在影視宣傳方面卻缺乏內涵和吸引力。本文將以電影《尋夢環游記》為借鑒,從兩個節日具有的相似文化內涵出發,探討清明節影視宣傳方面的不足之處,提出關于清明節節日文化內涵傳承與傳播的思考。
關鍵字:尋夢環游記;亡靈節;清明節;傳承;傳播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5.044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9)05-0183-04
2018年,《尋夢環游記》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這再次肯定了該影片的價值。溫馨感人的故事情節、絢麗奪目的動畫效果、扣人心弦的音樂演奏使這部影片廣受好評。該片以小男孩米格爾一家的夢想與價值堅守為出發點,以墨西哥土著亡靈節為背景,再現了人們歡度亡靈節的場景,展示了他們面對生死的觀點和看法,使觀影者身臨其境。2003年,墨西哥土著亡靈節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我國清明節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與亡靈節雖然外在的表現形式和節慶氛圍不同,卻有相似的節日地位和相通的文化內涵。在現代傳媒急速發展的今天,清明節影視宣傳卻相對單一,缺乏故事性,缺少吸引力。本文將先梳理兩個節日的相似文化內涵,分析電影《尋夢環游記》在宣傳中的優長之處,反思清明節影視宣傳的不足及原因,思考清明節文化內涵傳承與傳播的有效方式。
一、《尋夢環游記》中展示的亡靈節文化內涵與清明節文化內涵的相似之處
(一)以家庭為核心的情感寄托
親情是《尋夢環游記》的主線,亡靈節本就是一場祭奠逝去的親人、朋友的狂歡宴。影片中的主人公米格爾跨越了重重阻礙,證明了自己的音樂才能,實現了音樂夢想,最終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尊重。跟隨著米格爾的尋夢與尋親之旅,觀影者也逐漸領悟了家人、夢想以及生死的意義。對于墨西哥人來說,亡靈節的意義就是同逝去的家人朋友重聚,影片中的話語:“在愛的記憶消失以前,請記住我”,無疑是家人間代代相傳的情感堅守。其實世界上的每一種文化都有符合自身歷史淵源的慶祝生命周期循環的方式,與亡靈節相似,我國的清明節也蘊含著以家庭倫理為核心的情感寄托。《論語》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后矣?!边@不僅詮釋了傳統意義上的祭拜之禮與教化方式,也闡明了忠與孝的關系。這是清明節的重要意義之一,清明祭祖的文化淵源,一開始就承載著濃厚的倫理道德觀念。清明節打破了古時寒食節“忠義”文化的局限性,把節日的主題擴大,于是幾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傳承,形成了“忠于國家皇帝,孝于祖先親人,”的鮮明的忠孝文化。
(二)以祭祀為主要形式的生死思考
墨西哥著名作家奧克塔維奧·帕斯說:“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尋夢環游記》將生死這本悲傷的話題用鮮艷的顏色、歡快的歌舞表現出來。影片中精心布置的祭壇,引領亡靈的“萬壽菊之橋”,向觀影者展示了墨西哥人民對逝者歸來的堅定信念,使其更能感受到亡靈節背后蘊含的生死價值選擇,闡釋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的死亡觀與價值觀。墨西哥人不避諱死亡,甚至以調侃或輕蔑的態度應對死亡。他們祭奠亡靈,卻把祭奠當成一種與逝者重逢的良機,他們期待與逝去的親人團聚,所以他們的節日情感基調是愉悅又歡快的。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死亡是避諱的話題,人們在面對死亡時體會到的恐懼和悲傷使他們對生命更加珍惜與敬畏;人們在思考生死時感悟當下生活的美好,剖析生命的意義。清明時節人們通過祭祀向死去的先祖、親友等獻上自己的追思與祝愿,是對死亡的崇敬和反思、對生命的憧憬和祝愿。清明節和亡靈節這兩個節日雖有不同的淵源和文化背景,卻都是祭奠逝者、思考生死的節日,皆有著“慎終追遠”的相似意義與文化內涵。
二、《尋夢環游記》在傳播亡靈節文化內涵時的優長之處
(一)故事情節豐富
國內可查找的有關清明節的影視作品類型主要為紀錄片和宣傳片,其主要功能是普及清明節來歷、介紹清明節習俗,多數時長為5分鐘。這些紀錄片和宣傳片普遍缺乏故事性與趣味性,難以吸引群眾的注意,普及度不夠以致甚少為人所知。而反觀墨西哥亡靈節,電影和宣傳片以動畫為主,內容豐富充實,趣味性強且蘊涵豐富的節日文化元素,受眾也相對廣泛。以《尋夢環游記》為例,該影片以墨西哥土著亡靈節為載體,借助一個酷愛音樂的男孩米格爾偶然穿越生死大門的奇幻冒險之旅,為觀眾打造了一個與現實世界運行機制相似卻更加色彩斑斕的亡靈之境。這里的世界就像一個熱情洋溢的派對,顛覆了常人對于亡靈世界的認知?!秾舡h游記》的故事從隔閡與誤會開始,到和解與圓滿收尾,主人公米格爾對夢想的不懈追求與家人的百般阻撓形成了鮮明的矛盾沖突。影片在講述追求夢想的同時,不忘傳達“親情是最牢固的情感”的主旨。除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之外,影片在細節方面也處理獨到,妙趣橫生的剪紙,明黃璀璨的萬壽菊,自由飄搖的骷髏,俏皮可愛的神獸,熱情洋溢的音樂,五彩繽紛的亡靈世界,每一處都傳達出創作者對墨西哥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熱愛,也使得觀影者能夠站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死亡。
(二)容易引起觀者情感共鳴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寫到:“人死為鬼,鬼死為聻。鬼之畏聻,猶人之畏鬼也?!敝袊鴤鹘y文化中不乏鬼神志怪之說,談起鬼怪總令人心生畏懼,清明節也被籠罩在蒼涼肅穆的氛圍之下。而在墨西哥的死亡文化中,絢爛熱鬧的亡靈世界卻是令人神往的。人們在靈臺上擺放先人的照片,地上鋪滿鮮艷的萬壽菊花瓣,生死兩界的大門會在一年一度的亡靈節之時打開,亡靈在有著獨特氣味以及耀眼色彩的萬壽菊的指引下,回到人間與親人團聚,每家每戶供奉的遺像便成了牽引逝去的家人們回家的通道。在奇幻的亡靈世界,亡靈的生死與家人的記憶緊緊聯系在一起,對他們來說,真正的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被所有人遺忘?!秾舡h游記》告訴我們死亡永遠不會是愛的終點。影片將亡靈節文化完美地同家庭、愛與夢想契合在了一起,引起了國人的情感共鳴,是跨文化傳播中的范例。它在中國一經上映,便好評如潮。因為這部影片,許多人知道了在大洋東岸有這樣一個國家,他們看待鬼怪的方式如此不同,他們能夠把一個悼念先人的節日過得如此五彩斑斕。
(三)包含特色鮮明的節日文化符號
《尋夢環游記》將墨西哥傳統文化符號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例如墨西哥剪紙、亡靈節骷髏、繪畫卡特琳娜、神獸愛波瑞吉,象征著太陽光芒的萬壽菊花瓣,靈魂的引領者墨西哥無毛犬等,它們構成了亡靈節鮮明的文化符號。創作者更是給亡靈節最重要的符號——萬壽菊賦予了與生死相關的意義。影片中的萬壽菊花瓣既是指引親人歸來的路標,又是通往亡靈世界的橋梁,米格爾的命運也與萬壽菊花瓣緊緊聯系在一起,只有得到被祝福的花瓣,他才能回到現實世界中來。如此種種,影片將亡靈節塑造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節日。很長時間以來,在傳統節日的符號體系中,人們過多地關注節日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忽視了節日內涵的保護,也忽視了對精神內涵的追求。在清明節文化傳承過程中,雖然各地祭祀、飲食風俗習慣不同,但是從各自豐富的節日習俗以及節日活動中,不難看到人們寄托在節日中的對生活的美好愿望,以及發自內心的喜愛。而在當代,一方面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響,在一定時間,一定范圍內,洋節的入侵以及各種商家媒體的炒作,人們逐漸對我國的傳統節日失去了熱情;另一方面,受商業化的影響,許多節慶活動被各種消費行為所替代,人們習慣性地忽視節日文化符號背后的文化內涵。但對傳統節日來講,文化內涵就是節日的靈魂,沒有了內涵,節日也就失去了生命力。節日內涵往往需要通過文化符號來延伸和擴展,表達和重建。從這一角度來看,在清明節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確實缺失相對統一、特點鮮明的文化符號。
三、關于清明節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思考
(一)立足傳統,提升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文化認同指個人對一個特殊文化或族群所具有的歸屬感。文化歸屬感乃是經由社會化的過程自然地產生。清明節具有節日與節氣的雙重意義,文化底蘊豐厚,卻因以家庭為單位的祭祀傳統難以開展大型紀念活動;因以祭祀、踏青為主的多種節慶方式而難以形成統一的情感基調;因南北方、不同民族間的習俗和傳承差異造成傳播難度加大。此外,節日地位的不同也使清明節的傳承和傳播重視度遠遠不及春節。與闔家歡聚的春節相比,人們對清明節的期待值并不高。與西方帶有狂歡、娛樂性質的節日不同,中國傳統節日主要是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核心而建立的,屬于自然性的節日。清明節,也是人們在活動中感受自然,感悟生命的契機的自然性節日,但是相應的娛樂性的缺乏也使得傳統節日越來越不受當代年輕人重視。即便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有關清明節的紀錄片和宣傳片也存在著數量少、內容枯燥的問題,大多數紀錄片以祭奠烈士為題材。影視宣傳勢弱的情形下,多數人對于清明節的認識似乎只停留在祭祖掃墓而忽視了其深層次、多方面的文化內涵。我國的傳統節日是喚醒民族認同感的重要載體。發揚民族文化,傳承節日內涵都要基于文化認同。在全球化語境下,只有立足傳統,發揮民眾主體性,才能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取得實效。
(二)推陳出新,創新傳承與宣傳方式
與墨西哥土著亡靈節相比,清明節的影視傳承與傳播方式過于單一。影片《尋夢環游記》中各種妙趣橫生且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對墨西哥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內涵提升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極具節日儀式感,是亡靈節的一大特點。除清明節和亡靈節外,以祭祀為主題的大規模節日還有日本的京都祗園祭。為祈求潔凈、消除瘟疫,每年七月人們會抬著豪華的山蛑(游行的花車)沿著各大街道游行,整個祗園祭長達一個月。山鉾上會掛滿具有日本特色的美術工藝品,因此山鉾也被說成為移動的博物館。與此二者相比,清明節的祭祀儀式感較低且多為個體活動,缺失群體性參與。目前可見的大多為各中小學組織的清明節緬懷先烈的詩朗誦會,或各省份組織的祭孔大典等特色活動,參與群體有限。節日活動的開展范圍應該從家庭走向社區,從社區走向社會,形成“家庭生活和公眾生活相銜接的節日傳統”。新媒體的出現為文化傳承與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當代,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不能僅僅依靠口口相傳和書本教學。如何利用微信、微博等大眾傳媒提升節日溫度,讓節日意義不止于“假期”,成為一個難題。如何利用電影、短視頻等影視手段將文化內涵寓于動畫或表演中,使節日文化得以更加完整、形象地展示在大眾面前,走出國門,成為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也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三)挖掘內涵,合理利用文化資源
文化元素的開放與利用為傳統節日煥發生機與活力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秾舡h游記》這部影片融合了亡靈節的節日符號與節日習俗、文化內涵與情感寄托,利用了影視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特點,使得節日的介紹不停留于表面,值得借鑒和學習。此外,影片插曲《rememberme》作為衍生品在網絡上獲得了很高的點擊量,對影片的宣傳起到積極作用。其實,我國也不乏文化與影視相結合的成功范例,比如2018年故宮博物院和北京電視臺等聯合出品的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就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觀眾通過節目了解故宮不為人知的秘密,進而產生了更加深刻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學生和設計師結合故宮故事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和上新,使大眾都有了解故宮、走近故宮的機會,激發了其解鎖故宮六百年歷史的欲望。再如2017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以無聲的文字、有聲的傾訴為媒介,以個人經歷與傳世佳作結合的方式感染人、鼓舞人,使許多沉睡的文字變得有血有肉,讓觀眾們在文學的世界中找到了慰藉。這些節目以一種流行且被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了我國的傳統文化。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等還可以利用明星效應而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節日雖然抽象,不如一個地標,一段記錄容易開發,卻也能在形式上和公共價值上得到提升,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找到連接點。除祭祀文化外,清明節作為節氣所蘊含的文化及與其相關的豐富的詩詞文化、飲食文化也是傳承與傳播的重要內容。因此,便更要基于傳統,學會運用現代媒體來挖掘深層次的節日內涵,合理開發和利用我國的文化資源,更好地傳承與傳播我國的傳統文化。
四、結語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地域風情,是一種重要的傳統文化載體,是一種重要的民俗文化產物,也是歷經幾千年文化沉淀而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其保護與傳承至關重要。清明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是重要的祭祀節日,同時它作為二十四節氣清明的開始,對農業生產也有著重要的預示意義。其節日內涵不容忽視,其傳承與傳播尤為重要。在大眾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清明節這類傳統節日如何實現創新性傳承與跨文化傳播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點。追尋文化起源,重拾文化記憶,探索傳統文化的奧秘和經久不衰的原因,將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內化于心仍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將節日“現代化”“國際化”不僅是對節日的傳播,更是一種保護。由于水平能力有限,本文僅以電影《尋夢環游記》為切入點,從觀影的直觀感受來談清明節影視宣傳方面的不足,分析《尋夢環游記》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優點,淺談清明節文化傳承與傳播方式創新的思考,難免有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