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宏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總結人生經歷時就提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看起來是種很不錯的狀態,能夠擺脫大量的束縛。事實上,孔子的觀點近來也得到了實驗的證實:年紀越大的人,越容易感到快樂。
慈眉善目和風輕云淡是經常用來形容老年人的詞匯,這些形容有一定的道理。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研究人員最近對1500多名圣地亞哥居民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對象年齡在21歲到99歲之間。調查結果顯示,90歲以上的人幸福感最強。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健康老齡化中心主任、該研究的主管德力普·加斯特說,“年齡較大的人比年輕人更幸福,更滿意,抑郁更少,焦慮更少,壓力更小。”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可能會變差,認知能力——如學習新技能和記憶事物的能力——也可能受到影響。盡管如此,研究表明,整體心理健康,包括心情、幸福感和處理壓力的能力等,卻可以一直持續改善。
變老的同時,心態也會變好,這在研究中被稱為“衰老悖論”,這種悖論與人的閱歷直接相關——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獲得了更多的智慧。研究者將智慧定義為一種多元化的人格特質,包括同理心、同情心、自我認知、對新思想的接受度、決斷力、情緒調節能力以及利他傾向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 我們能作出更好的決策,因為我們更有經驗,這就是智慧發揮作用的地方。”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能作出更好的決策,因為我們更有經驗,這就是智慧發揮作用的地方。”加斯特說。
豁達的生死觀也被認為可以讓老年人心態變好。就像“老牛自知夕陽晚,不需揚鞭自奮蹄”,年紀大的人開始逐漸意識到時間是有限的。“當人們面對結局時,更傾向于從探索和擴大視野轉向專注于有意義的活動,”美國斯坦福大學長壽研究中心主任勞拉·卡斯滕森說, “當人們專注于情感上有意義的目標時,生活就會變得更好,自我感覺也會更好,負面情緒會更少,而且負面情緒持續的時間也更短。”
時間有限,抓緊快樂,沒空煩躁,這應該是老年人健康情緒的真實寫照。
孔子沒提到30歲以前的狀態是怎樣的,但不少年輕人會陷入少年維特那樣的煩惱中。加州大學的研究顯示,20多歲的人是壓力最大和最容易感到沮喪的群體。
研究人員認為,年輕人比上了年紀的人更容易激動,更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這與大腦活動有關。腦成像研究表明,與老年人相比,年輕人對構成壓力的圖像反應比較強烈。
當科學家向老年人和年輕人展示一張微笑的嬰兒照片時——這類照片旨在讓每個人都感到放松和快樂——參與測試的兩個群體與情緒相關的大腦部分都表現出更高的活躍度。然而,向他們展示令人不安的車禍圖片時,兩個群體的大腦活動呈現明顯的差異,老年人的反應更緩慢,而年輕人大腦情緒區域的活動則劇烈得多。
盡管年輕人常常被塑造成無憂無慮的形象,但事實上年輕人更容易受到焦慮和抑郁的困擾。研究證明,20多歲和30多歲通常是一個非常容易精神緊張的時期。當然這也和這個年齡階段的人會面臨許多獨特的壓力有關,包括步入職場、尋找生活伴侶和解決財務問題等。
經過了充滿煩躁的青年階段,到了40歲以后,情況往往逐漸好起來。雖然很多人覺得有中年危機,可該研究顯示中年人的幸福感并沒有明顯下降,有些人會隨著年紀增大逐漸提升幸福感,直至步入老年階段,但有些人卻會在壓力面前屈服。
與年輕人不同,中年人油膩的形象似乎深入人心。事實上,中年是快樂還是油膩,與他們的壓力承受度有關。
英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許多英國人在35歲就早早開始了人生最不愉快的10年。這項調查顯示,年齡在35歲到44歲的受訪者當中,感覺孤獨和憂郁的人超過了年紀更大的人;35歲到44歲的調查對象中,有21%的人說他們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孤獨,他們反映自己的家庭關系也不好。
度過煩躁的青年時期,如果又進入焦慮的中年,的確讓不少人感到痛苦,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看不到幸福的晚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不斷吵架拌嘴的中年男女,其死亡率比正常比率高出兩至三倍。
類似的研究發現,常與伴侶和家庭成員吵架的人,患心臟病和中風的危險增加。此外研究還發現,伴侶關系中,吵架和憂慮對男方的影響比女方更大。研究者說,男性面臨壓力時,身體分泌的皮質醇更多,這可能是導致健康風險增加的因素之一。
不過丹麥的研究者也認為,“個人的性格差異,以及應對壓力能力的高低,可能是影響個體幸福的關鍵因素。”也就是說,開心的中年,更容易過渡到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