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前交叉韌帶撕裂是膝關節高發的運動性損傷。其急性期表現為腫痛、行走困難;慢性期表現為膝關節穩定性下降、力量下降、肌肉萎縮、運動時易扭傷、反復腫脹,但走路不一定痛(大部分都無痛感),甚至可以跑步。
前交叉韌帶撕裂后,保守治療無法使韌帶愈合,所以,有運動要求的、有不穩感、膝關節出現不適感的,尤其是易于反復扭傷、合并半月板撕裂的患者,都應該選擇前交叉韌帶重建術。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微創手術。但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手術只是功能恢復的開始,術后康復才是漫長的康復過程。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術后早期開始康復訓練活動,可以促進韌帶的結構正常化,同時避免長時間靜養帶來的組織病理改變。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往往急于康復,陷入盲目訓練的誤區。
只練習屈曲,不練習伸直
很多人只是關注膝關節屈曲的角度,卻忽略伸直的角度(正常膝關節活動范圍有5~10度)。如果只注重屈曲,就會導致伸直受限,久而久之會出現長短腿、走路跛行、下肢力線異常,繼而造成新的代償損傷。
不舒服就熱敷
患者在術后康復活動的過程中,會經常出現一些疼痛、腫脹等不適感。此時,很多人會采取熱敷的方式處理,結果導致腫脹更加嚴重。其實,這個時期屬于急性期,及時冰敷處理才能避免癥狀加重。
只練腿部力量
把康復簡單地理解為腿部力量訓練是不正確的。在康復期,強身健體可以促進整體的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加快康復。而且強化骨盆周圍的肌肉和核心肌肉,有助于提升身體的穩定性,減少膝關節負重,增加對身體的控制力,從而減少運動受傷的風險。
過早進入運動狀態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第三個月是一個危險期,很多患者往往在這個時期感覺恢復好了,于是急于進行運動,結果造成前交叉韌帶的二次斷裂。實際上,這個時期重建的韌帶開始水解,新生的韌帶還不穩定。所以,此時一定要避免再次受傷。
過度靜養
目前,大部分患者術后都是回家休養,部分比較保守的醫生也告知患者術后盡可能靜養,稍晚些再開始康復訓練。但這樣做很容易導致患者膝關節出現嚴重的粘連、萎縮。術后的問題不是藥物、理療能解決的,必須進行系統科學、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才能回歸健康狀態。
所謂的“術業有專攻”,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是一個大工程,患者可以在家自行執行,但要由康復師做好評估指導。
那么,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的功能訓練究竟該怎么做呢?
防止肌肉粘連
術后恢復訓練既不能過快,也不能過于保守。
術后一周可實行被動屈膝練習(床邊垂腿)達90度,往后每周增加10度,此間控制膝蓋在20~60度范圍內活動,這樣運動不但不會引起韌帶松弛,還能很好地解決術后粘連的問題(只要適當活動,粘連就不會形成)。
訓練時需脫下護具,在床上練習膝關節的屈伸。活動到疼痛角度時,可以保持一會,只要疼痛在耐受范圍內,不引起太大不適,都是可以繼續的。每天上午、中午、晚上各活動2次,每次1分鐘。訓練后若有不適感,可以冰敷處理。記住,屈曲和伸直同樣重要。
積極消腫
腫脹持續存在會導致粘連、感染、組織纖維化,甚至增生肥厚,影響關節活動度。所以,術后要一直積極地消腫。可以用冰敷(配合踝泵、抬高肢體練習及淋巴按摩)、肌貼等方法消腫。
1.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麻痹神經,防止炎癥擴散,減少出血腫脹,緩解疼痛。只要皮膚溫度升高、出現明顯紅腫熱痛時,都可以適當冰敷。
2.肌貼就是大家經常看到的運動員身上貼的那種彩色貼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消腫,每天貼一次。
3.用軟墊把膝蓋墊高至高于心臟,利用重力作用,促進血液淋巴回流。
4.用力、緩慢、全范圍屈伸踝關節,每天做500~1000次,利用踝關節緩慢的屈伸,形成一種肌肉收縮舒張,以幫助泵出腫脹的積液。

裸關節屈伸練習
力量練習
前兩周內的力量練習以靜態練習為主,切不可進行一些腿部主動屈伸練習,因為這個階段傷口還未愈合,線也沒拆,主動活動不利于恢復。可以做一些股四頭肌抽動練習,方法是收緊股四頭肌,保持5~10秒,10次為1組,進行10組,一天2~3次。也可以做一些直腿抬高練習,這個階段的力量練習談不上增加力量,主要是防止或者減緩肌肉萎縮退化。

直腿抬高練習
負重練習
關節軟骨如果沒有相應的壓力刺激,會出現退化,不利于功能恢復。建議術后4周開始進行部分負重練習,也就是開始拄拐下地,讓傷腿做部分支撐。
注意,術后康復要遵循無痛或者疼痛可耐受下循序漸進可增加活動度,少量多次的原則。
(摘自《家庭醫藥》)
選取新鮮的側柏葉(最好是野生的老葉),洗滌干凈,放入鍋中直接熬煮。用熬好的水直接洗頭發,可以止癢脫屑。
側柏葉有涼血、止血、生發的功效,還能使頭發變得烏黑。但中藥見效較慢,所以要堅持使用2~3個月,每次洗頭發15分鐘左右,否則很難產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