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兆松
《素問·舉痛論篇》中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長期或突然的過于恐懼,可致使腎氣不穩定,氣陷于下,從而導致大小便失禁。驚則氣亂,突然受到驚嚇,就會心氣紊亂、氣血失調。
現代醫學認為,恐懼是打開人體衰老之門的“鑰匙”。恐懼常能使體內環境的穩定平衡遭到破壞,導致代謝失調、血脂增高,從而加劇動脈硬化的形成,促使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生。恐懼還能使人體的免疫功能降低,抗病能力削弱,從而導致疾病纏身,未老先衰。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外界環境通過刺激人體的感覺器官,經過人的耳聞或目睹,瞬息之間被傳入神經,神經系統將信息報告人體大腦。這時,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的釋放增多,導致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等。而在精神活動和行為上,受刺激后,輕度的可致流涎、流淚、興奮,較重的則出現焦慮、躁動、緊張、恐怖等現象。個別情況下,大量腎上腺素分泌可導致心臟細胞和腎上腺壞死,或引起腦出血。
恐懼是早衰折壽的“直通車”,它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但其并不可怕,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可避免恐懼對人的危害。
1.保持安定和平的生活環境。安居樂業,心地坦然安舒,沒有致恐懼的因素,就不會產生恐懼的心理。
2.盡量避免人為的驚恐因素。避免受到突然的高聲或異物的驚嚇等。高血壓、冠心病患者以及年高之人不宜多看激烈競爭的場面和驚聳電影、電視。
3.要為人正直、善良、光明磊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具有這樣高尚情操的人,于國、于人、于己皆無愧,才能安然處世,無恐懼心理的產生。俗謂“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