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筱筱
【摘要】目的 分析對高血壓心臟病患者行以適應性心理護理的影響。方法 將人民醫院工會30例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15例患者行以常規護理,研究組15例患者行以適應性心理護理,對照分析兩組臨床效果。結果 從焦慮以及抑郁評分上來看,護理干預前組間無統計學差異,護理干預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高血壓心臟病患者行以適應性心理護理的效果顯著,可以緩解不良情緒,臨床價值顯著。
【關鍵詞】適應性心理護理;高血壓;心臟病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2..01
高血壓心臟病指的是高血壓并發心臟病,通常情況下,高血壓患者病程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后,則容易并發心臟病。而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病情嚴重,會出現氣喘、勞累、咳嗽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1]。因高血壓心臟病病程長,需要長時間甚至終身用藥,因此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增加心理負擔,影響臨床治療,因此需要做好護理干預措施[2]。本文分析對高血壓心臟病患者行以適應性心理護理的影響,報告如下所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人民醫院工會30例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分成兩組,病例從2018年9月~2019年4月擇取,按照數字隨機法分組,對照組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病例擇取年齡范圍為63-73(67.85±3.25)歲,病例擇取病程范圍為2~12(7.52±2.82)年;研究組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病例擇取年齡范圍為64~75(67.49±3.36)歲,病例擇取病程范圍為3-13(7.49±2.90)年;在臨床資料對比上組間無統計學差異,提示本研究對比結果有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15例患者行以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病情監測、用藥指導、飲食及運動護理等。研究組15例患者行以適應性心理護理:先了解病情,再掌握人格特征,基于此與患者建立融洽、信任的醫患關系。通過催眠治療技術開展放松訓練,讓患者保持放松且愉悅的心情進入睡眠狀態,使患者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同時也使患者機體抗病能力提高。在對患者軀體疾病進行了解之后,結合患者心理癥結,開展家庭排列,同時此種方式讓患者了解自身心理、身體問題,通過對自身行為做出改變的方式來適應疾病,同時在家庭排列中,可以通過宣泄、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讓患者將自身不良情緒釋放出來,進入角色之后,正確面對自身疾病,接受現狀,并建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不斷提高生活質量。
1.3 臨床觀察指標
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兩組焦慮情緒,評分越高焦慮越嚴重;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抑郁情緒,評分越高抑郁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通過(x±s)表達,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通過(%)表達,用x2檢驗,若P<0.05確認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護理干預前,研究組焦慮評分為(55.8±12.0)分,抑郁評分為(57.4±12.3)分,對照組焦慮評分為(55.9±12.1)分,抑郁評分為(57.4±12.6)分,兩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焦慮評分為(35.0±10.3)分,抑郁評分為(34.3±10.2)分,對照組焦慮評分為(44.3±12.6)分,抑郁評分為(46.5±12.7)分,研究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臨床中,伴隨醫療、護理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醫學模式也發生改變,逐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在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治療中,心理干預非常重要[3]。針對高血壓心臟病患者,通過心理護理干預的開展,可以使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得到有效改善,使患者對疾病的絕望感、恐懼感得以消除,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接受并正確面對疾病,這樣可以使患者體內激素水平得到調節,對臨床治療有利[4。同時,心理護理可以增加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識,使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避免出現心血管危急事件。
對高血壓心臟病患者行以適應性心理護理的效果顯著,可以緩解不良情緒,臨床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 楊 云.高血壓病性心臟病患者的適應心理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07):264-265.
[2] 孫福華.高血壓病性心臟病患者的適應心理護理[J].醫學信息,2016,29(08):152-153.
[3] 黃映年,宋佰艷.適應心理護理應用于高血壓病性心臟病的作用分析[J].遼寧醫學雜志,2016,30(04):49-50.
[4] 潘海飛,劉海燕,傅軍民.適應性心理護理應用于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5,01(05):236-237.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