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娟 侯莉 齊晶 翟睿

【摘要】目的 研究乳腺癌術后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度受康復護理的影響程度。方法 觀察乳腺癌患者,將90例研究對象隨機平分在對照組和觀察組中,對前一組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另一組實施康復護理。對兩組患者實時追蹤,觀察5個月后兩組的恢復效果。結果 根據五個月的跟蹤調查,可以明顯觀察到對照組中患者康復的效果比較差。結論 對于乳腺癌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度,康復護理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關鍵詞】康復護理;乳腺癌;肩關節活動度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2..01
乳腺癌在我國女性患者中患病率相對比較高,隨著醫學服務的改進,人們越來越重視術后的康復治療,對術后的患者進行干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肩關節的活動度,進而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本文主要通過對對照組和觀察組進行對比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結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7年6月~2018年5月的乳腺癌患者中選取9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隨機的平分到兩組當中。觀察組:有19例患者學歷在初中以下,有26例患者學歷在高中以上,分別在32歲~68歲之間,平均年齡處于42.9歲~48.9歲之間,臨床分期:有23例患者在Ⅰ期,有22例患者在Ⅱ期;對照組:有20例患者學歷在初中以下,有25例患者學歷在高中以上,這些患者的年齡全部大于34歲,小于67歲,臨床分析:Ⅰ期有25例患者,Ⅱ期有20例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對照組中的45例研究對象采取常規護理,讓患者按照醫生的要求進行用藥。并且由護士講解一些手術后需要注意的事情和預防并發癥的基本知識,讓患者在出院后自己注意術后的相關防護,但是對于具體的康復訓練操作不進行講解。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的45例患者主要是由醫生和患者直接進行溝通,觀察手術時創傷面積的大小,講解康復訓練的具體流程,并且在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進行定期觀察、實時跟蹤,以便及時記錄各種數據變化情況。在患者因為疏忽而忘記進行康復治療時,相關醫護人員應該給予提醒,讓其保證康復訓練的頻率。一般情況下,患者需要訓練的時長大約為5個月,并且在一天當中要進行1~2次康復訓練,每次的訓練時間最好能夠達到20分鐘以上。(1)在患者做完手術后的前三天內,就可以讓患者開展康復訓練,要達到每天三次,每次20遍的訓練強度;(2)在手術之后的三到七天內,應該對患者進行患肢訓練,但是前提必須保證患者的手指握力能夠恢復到8成行屈肘活動。在手術之后的第5天,應該讓患者進行肩關節鐘擺運動,達到每天2到3次,每次10到15遍的頻率;(3)在患者進行手術之后的第七天,訓練程度要繼續加強,保證活動的強度達到每天3次,每次20到30遍左右。患者在進行這些階段的康復訓練時,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當患者有不適感產生時,應該停止訓練或者減小訓練的強度,這樣才能夠保證訓練的效果。
1.3 觀察指標
乳腺癌術后患者肩關節活動度的變化情況如下:在患者出院后需要對肩關節活動度進行兩次測量,一次是出院初期,一次是出院三個月后。主要是測量患者肩關節后伸的角度、彎曲的角度、外展的角度和肩內收的角度,尤其應該記錄出現疼痛時的角度和患者能夠承受時間最長的角度。
2 結 果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肩關節外展、肩內收的變化情況具體如下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乳腺癌是一種高危疾病,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并且對女性的生活具有嚴重的影響,如果手術完成后不重視術后康復工作,也會帶來一定的危害。本文通過設置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方式,對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的肩關節活動角度進行分析。從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干預前,兩組患者的數據沒有太大區別。經過一段時間的干預后,可以發現觀察組的變化非常明顯,尤其是在肩關節外展中的變化,觀察組由之前的66.62變成了135.89,而對照組僅僅變成了87.15,兩組相差48左右,差異顯著。可見對乳腺癌術后患者進行康復護理訓練具有非常大的積極作用[1]。
4 結 論
康復訓練有助于乳腺癌患者快速康復,但是在訓練的過程中,醫護人員也應該不斷從患者心理上進行了解,這樣能夠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積極性。同時還要對訓練強度進行監督,避免出現關節疼痛的情況,這樣在一定的范圍內針對術后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程度的訓練,能夠幫助乳腺癌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的速度。
參考文獻
[1] 任變玲,王萬利.分階段護理對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上肢功能康復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03):154-155.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