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5月10日上午,41歲的王某攜帶水果刀進入女兒就讀的江西上饒五小,刺死女兒同班同學劉某宸。11日,警方通報稱,該事件歸結為“小孩發生糾紛”。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事發學校校長已被停職檢查。
從網傳的信息看,這是一起典型的“羅生門”事件。家長群的聊天記錄里,王某自稱曾多次與受害男生溝通,勸他不要再欺負自己女兒,但收效甚微。受害男生父親則稱第一次聽說此事,希望能與對方家長進行溝通。遺憾的是雙方約定好的溝通尚未進行。班主任則表示,肇事人王某沒辦法溝通,可能有家庭暴力傾向。
案件發生后,有人認為小女孩可能被欺負得很慘,男孩罪有應得。這一看法很快遭到抨擊。有人說,男孩被一個家長無情地捅死了,很多人居然在討論男孩該不該被懲罰,“這個社會怎么了?”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公號也評論:法治社會,絕不允許以愛之名施暴!
有一點是肯定的:孩子們的問題由來已久。
近年來,對校園人身損害案件的曝光日益增多,學校對在校未成年學生是否負有監護職責,還是只負有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職責,一直是爭議的焦點。有家長認為學校有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責任,也有觀點認為,學校與學生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類似合同的法律關系,發生傷害案校方應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

事發后,上饒五小召開保安工作會議。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6條明確規定,監護人一般應在未成年人父母或近親屬中產生,特殊情況下才會由其他人擔任監護人。因此,學校主要對孩子還是承擔“教育、管理和保護”責任。
在江西上饒事件中,學校在兩方面失責:一是教育失責,過于看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人際關系培養;矛盾發生后(而且由來已久),又未能協調好雙方家長。二是校園安全保障失策,讓行兇者在大庭廣眾之下刺死受害學生,未有應急預案,未有安全教育。
換個角度分析,受害男生和王某女兒應該都是獨生子女,這些“獨獨一代”,即獨生子女的獨生子女如何學會和諧相處,將是未來社會一個大問題。過去遇到同學們之間的矛盾,有的孩子會自己解決或“不打不成交”,有的會告訴老師。可現在誰讓誰呢?
我們熱衷于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但教會孩子如何做人、處理人際關系這方面卻是缺課的。古人的教育是“灑掃”“應對”,“進退”,其實就是知道做人、做事之道。我一位朋友的兒子在英國上初中。一次兒子與同學鬧矛盾,問老師怎么辦,老師反問:“你自己認為呢?”過了一周兒子又來跟老師說,老師反問:“你真認為必須我出面嗎?”兒子憋了一周,終于還是自己解決了矛盾。
曾經轟動一時的“復旦學生宿舍投毒案”,起初不過就是同學因為用水不均鬧矛盾。難道家長、老師沒教過他們“灑掃、應對、進退”嗎?現在看來,確實沒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