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杰
汽車市場遇冷和退市力度從嚴的雙重壓力下,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開始用資產交易的方式“保殼”。
5月17日,海馬汽車因連續發布公告、擬出售旗下401套閑置房產,被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函關注。
早在發布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公告的4月23日,海馬汽車就曾明確表示,將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處置閑置資產、增加公司現金流等方式,爭取撤銷退市風險警示。在5月16日的《關于公司擬出售部分閑置房產的公告》中,海馬汽車明確表示:“本次交易有利于盤活公司閑置資產,補充公司流動資金,有利于公司的經營發展?!?/p>
在經營業績連續兩年虧損、被冠以*ST(退市預警)的背景下,海馬汽車連續兩次公告出售閑置資產增加公司現金流,被業內分析認為是“賣房保殼”。
事實上,以資產交易“保殼”的汽車生產企業并非海馬汽車一家,被業內高度關注的“401套房產出售”也僅是自我救贖車企大軍中的冰山一角。在市場消費升級、車市銷量遇冷、能源供給結構轉型等多重壓力下,已有多家企業把注意力轉向了主營業務之外的營業利潤。
海馬汽車5月16日的公告稱,擬出售的房產為284套;4月23日公告稱,擬出售的房產為117套。兩次房產交易均不涉及債權債務轉移,不涉及人員安置、土地租賃等,主要目的在于優化和盤活自身存量資產。盡管處置閑置資產的運作方式屬于上市公司改善運營情況的正常做法,但一個月內連續處置401套房產的動作似乎有點大。對于海馬汽車的“保殼”舉動,有網友在股吧里調侃:改名海馬地產,市值10年上千億。
出售資產“保殼”的資本運作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實屬無奈。從海馬汽車近兩年報的財報數據來看,其在2017年和2018年的凈利潤虧損分別為9.94億元和16.37億元。在兩年累計虧損金額超過26億元的情況下,海馬汽車今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同比下滑56.09%,凈利潤為-4398萬元。
曾在中國汽車市場紅極一時的一汽夏利也正面臨同樣遭遇。今年一季度,一汽夏利的營業收入為1.35億元,同比下滑64.06%。在凈利潤虧損1.99億元、凈資產為-1.06億元、旗下優質資產幾乎出售殆盡的情況下,一汽夏利正試圖以汽車生產資質“保殼”。
根據近期公告,一汽夏利將以整車相關土地、廠房、設備等資產負債出資,與南京博郡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在一汽夏利所在地成立合資公司,生產新能源車型。雖然公告中并未明示雙方對于新公司的控股比例,但在業分析內人士看來,這顯然是一汽夏利出售完內燃機制造分公司、變速器分公司、天津一汽豐田30%股份等優質資產后的又一“保殼”措施。

2019年4月,車展上的海馬汽車8S車型。
5月11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9年年會上特別指出,對嚴重擾亂市場秩序、觸及退市標準的企業堅決退市,一退到底,促進“僵尸企業”“空殼公司”及時出清。5月17日,*ST華澤、*ST眾和、*ST上普、*ST海潤四家公司被宣布終止上市。盡管已經退市的4家上市公司并非身處汽車行業,但持續虧損公司面臨的退市壓力可想而知。對于已經被*ST的海馬汽車和曾經兩次被*ST的一汽夏利而言,如何在奮力“保殼”的同時實現自我救贖,或許已經是生死攸關。
今年面臨較大經營壓力的汽車企業也并非只有上述兩家。從當前的企業業績來看,即便是暫無退市壓力的汽車企業,也有多家面臨主營業績下滑。
5月14日,比亞迪發布《關于深圳證券交易所2018年年報問詢函回復的公告》,回復了深圳證券交易所對于“比亞迪營收同比增長22.79%,扣非凈利潤卻同比下滑80.39%”的相關疑問。公告中,比亞迪表示,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同比下降,主要是受汽車業務的毛利率水平下降、公司期間費用上升影響所致。在新能源補貼退坡、研發投入加大、融資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比亞迪汽車業務毛利率由2018年的24.31%下降4.53%,至19.78%。
此外,江淮汽車也同樣面臨著主營業績下滑的類似處境。2018年,江淮汽車凈利潤虧損7.86億元,扣非凈利潤虧損為-18.8億元。在此基礎之上,江淮汽車乘用車業務毛利率為4.12%,同比下滑7.13%;商用車毛利率為10.81%,基本維持穩定。對此,江淮汽車表示:“在宏觀經濟下行、國際貿易爭端頻發、汽車行業增長多年來首次轉負的嚴峻背景下,公司的發展也遇到了較大困難?!?/p>
目前來看,經營業績下滑的企業也并非僅僅局限于乘用車企業,即便是以商用車為主業的福田汽車也未能擺脫扣非凈利潤持續虧損的命運。2014年至2018年,福田汽車連續五年扣非后凈利潤為負,扣非后凈利潤累計虧損金額66.18億元,并因此遭到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函問詢。
正如江淮汽車公告所說,上述公司主營業績下滑除與自身產品、經營策略相關之外,還與2018年整體市場銷量下滑有關。
從今年前4個月的汽車產銷量來看,汽車市場遇冷的情況依在延續,未有明顯改善。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1月至4月,汽車累計銷量835.3萬輛,同比下降12.1%;汽車產量838.86萬輛,同比下跌10.98%。受“國五國六標準”切換、對國家刺激消費政策期待等因素影響,消費者目前的購車行為有明顯的觀望情緒。
多重因素影響之下,主營業績乏力的汽車企業的自我救贖之路依然漫長,且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