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厭學者在職業院校中普遍存在,當然這里的“厭學”概念是寬泛的。其中因完美主義情懷而厭學者大有人在。在專業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采用有效的對策可以改善厭學者的學習狀態,從而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關鍵詞:專業課堂;完美主義者;厭學情緒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7-017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167
在職業院校課程不斷改革,教學方法不斷創新的今天,人格心理方面的研究還依然薄弱。刊物雜志中針對學生心理研究融合教學改革的論文大多集中在中小學教育階段。下面著力從職業院校專業課角度出發,研究九型人格中完美主義者在出現厭學傾向后,如何調整心態,重新融入課堂的問題。
著名的九型人格理論風行歐美學術界幾十年,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大體思想是把人類的性格特征分為九類,并以此為依據研究人格,并且衍生出了適合不同領域的相關應用。人是千姿百態的,人格特征當然也是如此。所謂九型人格的劃分其實只是一種寬泛的分類,大多數人都不是純粹的某種類型,而是同時擁有幾種特質,只是幾種特質所占比重不同,我們把占比最大的特質稱其為他的代表類型。
這里只針對九型人格中的第一類人格——完美主義者的厭學情緒進行探討。
一、完美主義者的界定
對完美主義者的界定很難用一兩句話表述清楚。簡單地說他們眼中的世界總是有太多的不完美,心目中的自己也有很多缺點,他們希望能夠去改善這一切。他們對完美的追求甚至達到了苛刻的地步,哪怕已經取得了99%的成績,他們能看到的也只是那1%的不足。
二、完美主義者的多種表現
大多數完美主義者力求完美的程度都會有所不同。針對學習而言,完美主義者的共性就是對所學內容的力求完美。所以很多時候這個類型占比高的學生是名副其實的好學生。
但令人容易忽視的是,職業院校里厭學的學生中有一部分也是這個類型占比較高的學生,因為在學習這條路上遇到了挫折,使得他們覺得自己不再完美,而放棄了繼續努力。
三、厭學的多種表現
簡單地說厭學就是主觀上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對各種學習活動采用消極冷淡抵觸情緒。在這里我們根據程度不同分為三類。
第一類,學習效率低下。這類學生是處于半學習狀態的,在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能夠吸引他的時候,他可以進入學習狀態,但無法很好地持續,也沒有意愿主動完成學習內容。
第二類,只做表面文章,實際上不學習。這類學生表面上是學習的,課堂上能夠裝裝樣子,不做與聽課無關的事情,但心不在焉。當提問到他或者考試時,會發現他實際上沒有學習。
第三類,被動走入課堂,公然抵制學習。這類學生在課堂上公然不學習,有的不影響他人,做與學習無關的各種事情;有的則干擾周邊學生,吸引他們一起進入自由狀態。
厭學的原因是多元化的,這里我們研究的是完美主義造成的厭學,也就是因為完美主義的驅使,對不完美的學習狀態抵觸而形成的厭學。
四、針對不同的完美主義厭學者應采用的對策
完美主義者往往一味追求完美,一旦出現了不完美,性格特征占比較高的人可能會鉆牛角尖,可能會強迫自己修正,重新樹立完美形象。或者徹底放棄,走向另一個極端。占比較低的人更可能會放棄修正,或者在修正幾次無果后放棄修正,但他們并不激烈排斥外部環境的壓力,在壓力下可能會重新進行成果修正。根據不同類型的厭學者,我們給出如下建議。
第一類厭學者。由于他們還有主動學習的意愿,只是學習效率低下,重拾信心是他們最為需要的良藥。在專業課的課堂上多給他們提供樹立信心的機會,比如在分組討論的時候,給他們發揮的機會,并在取得一點進步后大加贊賞。或者給他們一定的權力,讓他們給周邊的學生作總結。促進其完美的實現,刺激其維護來之不易的完美。
第二類厭學者。這類學生對事物完美的渴求可能更高,對之前造成的學習不完美更加厭惡,但是并沒有公然抵觸。這就是契機,教育工作者要利用課余時間與其接觸,通過談話或者其他方式美化其學習成果,讓其感受到自己的不完美學習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嚴重。再輔之以目標設定(也就是設立學習目標并約定實現的時間和方法)和適當的單獨輔導,爭取使其重新建立學習信心。
第三類厭學者。這類學生是我們所謂的“破罐子破摔”的那類學生。完美主義占比越高到了這個階段會經歷越多的打擊和挫敗。實際上他們是用堅硬的外殼在保護自己千瘡百孔的完美內心。很多時候我們采用激烈的方法去批評和懲罰,卻往往事與愿違。因為我們在用石頭去敲打石頭。那么該怎么辦呢?這里我們給出一個折中的方法,既然我們沒有能力在短期內敲破他們堅硬的外殼,那我們為什么非要如此力求完美?不妨給其設置一個長線目標,只要他最終達成,即給其嘉獎。比如,其他學生需要做一份全面的研究報告作為期末考核依據,他只要做出其中的一部分調研報告就可以。但對其的考核要求是一樣的。再比如,其他學生要學習6章內容后進行全面考核,對他只需要考核三章內容,同樣,考核難度是不會降低的。平日的課堂上允許其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做其他事情。
這種做法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對其的要求,其實不然。如果按照正常要求,他會徹底放棄,因為工作量太大。而達成契約后,對他的要求降低了,相當于重新給他創造了學習環境和重新樹立完美的機會。他可能會愿意試一試,當然,這中間如果有教師的跟蹤督促,成功率會更高。
參考文獻:
[1]高永惠,蔡少文.探索九型人格理論在企業行政管理中的應用[J].經營管理者,2013(27).
[2]顏傳津,徐黎源.基于九型性格理論的高職學生人格特征調查報告——以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4(7).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董華(1978.6— ),女,漢族,遼寧大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