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婭·波勒特尼亞金娜

年輕人不再急于遠離父母。
30歲之后仍同父母一起生活已成為當今世界一個新的社會現象。“歸巢者”的數量也在日益增多。事實上,“回巢”通常是經濟困難的年輕人迫不得已作出的選擇。歐洲統計局和各國統計機構的最新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
從2000年末開始,歐盟國家18~34歲的成年人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增長了3%,達到68.2%。這部分增長率主要由30歲以上的年輕人所貢獻。
然而,這只是歐盟國家的平均數據。這一比例增長最多的是南歐國家,他們傳統的家庭觀念和緊密的家庭關系使孩子更晚脫離父母:意大利這一數值增長了5.5%,西班牙增長了8.5%,希臘增長了9%,葡萄牙的增長比例較為平緩,為1.5%。
與此同時,年輕人離開父母的平均年齡也有所增長:意大利為30.1歲,希臘緊跟其后——29.4歲,西班牙——29.3歲。這一平均數值在經濟落后的克羅地亞和斯洛伐克最高,為33歲。
此外,這一社會現象在西歐國家也呈增長趨勢。在比利時,住在父母家的年輕人比例增長了8%,在愛爾蘭,該比例則一下增長了11%。德國和法國也有所增長。
事實上,這種延遲離開父母的現象全球普遍存在。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如今在美國,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比例達到了70年里的最高值。這一數據在1940年為35%,1960年下滑到20%,現在已經超過34%。

歸巢如今成年人與父母同住似乎成為了一種規范。下圖是各國18~34 歲的成年人與父母同住的占比。
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統計機構的數據同樣證實了年輕人與父母同住現象的明顯增長趨勢。例如,在日本,20~34歲的成年人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在1980年為29.5%,到1995年增長到42.7%,現在已接近50%。1990年末,日本社會學家山田昌弘探討過這種趨勢,他稱這些“啃老族”以及不組建自己家庭的年輕人為“單身寄生族”。實際上,很多所謂的“寄生蟲”是有工作和家庭的,但是他們仍偏向于與父母同住。由此看來,近十年來,選擇與父母同住的原因的確變得復雜了很多。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30:家庭的未來》研究報告中指出,2000年末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年輕人遭受了沉重打擊。他們面臨失業率上升、租房價格上漲、居住上的花銷增多等壓力,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盡可能多地依靠父母。與此同時,其他人口和社會因素也在促使這種趨勢上升。一些專家認為,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千禧一代的寫照。
現在,年輕人完成學業的時間相較于上幾代人都晚。取得碩士文憑后,開始找第一份全職工作時已接近30歲。在美國,年輕人常常在收入無法幫助他們還清教育貸款、實現經濟獨立時住回父母家。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半個世紀以來,年輕人的流動性處于最低水平。然而,千禧一代似乎很難被勸說成功去結婚、買房、生孩子,這通常也是他們流動性低的原因。大部分千禧一代都選擇同父母一起生活而不是獨立或同朋友一起生活。
專家們還列舉了其他與此相關的趨勢。“其他生活方式”在世界上越來越受歡迎。首先是集體生活方式(collective living),即很多人住在同一間出租屋里。還有多代同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年輕人同爺爺、奶奶以及其他長輩住在一起。難以置信的是,這些在俄羅斯很無奈或是似乎已經過時的生活方式如今在西方卻變成了時尚。
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校人口研究院副院長謝爾蓋·扎哈羅夫表示,俄羅斯相較于意大利和日本,延遲自立的現象持續得更久,自蘇聯時期開始,這一進程就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譯自俄羅斯《星火》]

莫斯科國立大學人口學系教授、家庭統計研究專家奧克薩娜·庫奇瑪葉娃對于成年孩子和父母同住的現象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長不大的孩子 成長期將繼續延長。
現在的孩子獨立得越來越晚,俄羅斯孩子也不例外。這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密切相關,人們的壽命在變長,老年期在推遲,成長期在延長,進入成年期的時間也在延遲。如今,35歲之前都屬于青年,而不再是之前的28歲。
如果撇開純粹的人口學,這種趨勢產生的原因就是社會化時期的延長。所謂社會化時期就是年輕人掌握技能、創造立足社會的物質基礎的過程。這種改變在發達國家更為明顯,發達國家對人類潛能的要求更高,優質的教育更受關注。例如在德國、北歐國家,如果孩子成年后繼續接受教育,父母便會得到津貼。
幾個世紀以來,家庭對孩子數量都很重視。因為這不僅是解決經濟問題的幫手,也是老年生活的保障。孩子的數量被認為是富裕程度的標志。而如今心理因素占據了首位:孩子可以讓人成為父母,有機會傳遞知識,感受到自己是一位教育者。因此父母并不著急解除這種關系。
以前,一個家庭,特別是沒有足夠資金的家庭,在孩子成年后,家長的義務就已完成,孩子被放逐社會,自由闖蕩。當下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每個家庭一般只有1~2個孩子,家庭為之付出很多,有時甚至傾注所有。這種孩子中心主義的另一面就是孩子不再著急組建家庭,因為他們明白,這需要一定的犧牲精神。結果,家庭數量減少,年輕人推遲結婚,丁克增多。與此同時,可以依賴父母的觀念使他們總會選擇“回巢”。現在,“回巢”現象已經不被認為是生活失敗的象征或是不被社會接受的行為。
因此,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僅是人口和社會的變革,也是價值轉移的結果。當今世界,孩子們已經不再追求掙大錢以證明給父母和周圍的人看。他們認為,重要的是實現自我。也只有在同父母的觀點和價值觀出現分歧時,他們才想遠離父母。當然,這種趨勢在發達國家以及大城市里表現得更為明顯。顯然,成長期還會延長。而且,是否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將越來越不會成為判定人進入成年期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