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梅 瞿肖怡

摘 ? 要: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演進和應用,電子信息產業正面臨新一輪變革。蘇州作為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應主動抓住這次變革機遇,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本文以電子信息類高新技術企業統計數據為依據,運用SWOT理論分析了蘇州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能力,并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電子信息產業 ?創新能力 ?SWOT分析 ?蘇州
中圖分類號:F276.4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2(a)-0010-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volu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facing a new round of transformation. As an important national and even global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base, Suzhou should seize this opportunity and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high-tech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uzhou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by using SWOT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nnovation Ability; SWOT analysis; Suzhou
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步入快速成長期,其與經濟的深度融合將帶動整個產業格局和經濟格局的變革,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2016-2020年)指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同時,強調新興領域在引領產業中高端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將新一代信息技術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提出推動信息技術產業跨越發展,構建萬物互聯、融合創新、智能協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1]。蘇州作為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已從高速增長過渡到中速增長的新常態,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主旋律。電子信息產業是蘇州第一支柱產業,其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對于蘇州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因而,蘇州能否抓住了這次新一代信息技術變革機遇,對其經濟發展產業提升的戰略意義突顯。高新技術企業(以下簡稱”高企”)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本文以2013—2017年期間電子信息類高企統計數據為依據,運用SWOT理論分析了蘇州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能力,并為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發展建議。
1 ?蘇州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概況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電子信息產業主要經歷了從美國到日韓和中國臺灣地區以及再向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3]。蘇州正是牢牢抓住了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的機遇,在積極承接電子信息制造業轉入的同時,加大自主創新力度,走出了一條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道路。全市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從2008年的7215.2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0206億元,突破萬億元大關,已成為帶動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支柱行業和戰略性產業。其中,2018年電子器件制造產值1670億元、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材料制造產值2168億元,兩者合計拉動全市電子信息行業產值增長3.1個百分點,對電子信息行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5.7%。另外,3D打印設備、智能電視、服務器、平板電腦、顯示器等高端電子產品產量快速增長[4]。根據科技部門統計數據顯示, 2017年蘇州電子信息類高企近1000家,技術領域涵蓋了軟件、通信技術、新型電子元器件(包括微電子技術、新型電子元器件)、計算機及其網絡產品、其它(包括廣播影視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智能交通和軌道交通技術)五大領域[5]。
2 ?蘇州電子信息類高企創新發展現狀
2017年,蘇州電子信息類高企近1000家,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57%,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為5.84%, 戶均擁有研發機構1.07個,戶均擁有有效專利蘇州為24.74件,其中發明專利7.52件。從2013—2017年期間的統計數據來看,在創新投入方面,蘇州電子信息類高企的科技活動人員占期末從業人員比重在22%上下波動,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從2013年的4.36%上升到2017年的5.84%;在創新產出方面,戶均擁有有效專利在21~30件之間波動,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從2014年開始,一直高于蘇州全部高企平均水平和全省電子信息類高企平均水平;在創新主體方面,內外資企業的高企數比與營業收入比分別由2013年的61:39、17:83增長至2017年的77:23、41:59, 內資企業呈現顯著的增長趨勢。
通過近5年數據對比看出,蘇州電子信息類高企創新成效顯著,內資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新興領域已初具規模,特別是新型電子元器件與通信技術已成為產業亮點,5年間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6.88%、16.75%。但在蘇州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變革機遇,推進蘇州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影響蘇州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不容忽視。
(1)產業整體水平“大而不強”。
從凈利潤率來看,2017年蘇州電子信息類高企凈利潤率為5.52%。較低的凈利潤率反映了蘇州電子信息產業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主要集中于信息設備制造、封裝等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環節,大多數產品仍屬于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的簡單加工模式,附加值較低,在價值鏈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
(2)產業結構“重硬輕軟”。
從蘇州電子信息類高企內部結構看,軟件與硬件的規模比是5:95,與全國電子信息產業軟件與信息服務業1/3的比例相差甚遠。“重硬輕軟”的產業結構表明蘇州電子信息產業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并未根本轉變,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依然很大。
(3)企業規模偏小。
雖然蘇州市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總量大, 但是從企業規模來看偏小,缺乏被全國或全球市場和消費者所認同的領軍型企業。2018年中國電子信息企業百強榜中,蘇州上榜企業4家,不僅遠少于深圳、北京、上海,還少于同為長三角城市的杭州。
(4)創新投入較低。
雖然蘇州電子信息產業的創新投入有呈現增長趨勢,并以較低的創新投入獲得相對較高的創新產出,但同外資企業比,創新投入與產出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究其原因是,蘇州前期較早參與國際產業分工,雖然承接的產業類型大多處于產業鏈條低端,但是利潤尚豐厚,導致企業創新意識和動力都不強。
3 ?蘇州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能力SWOT分析
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帶動各種技術相互滲透、產品跨界融合,并不斷產生新的產品門類和市場需求,為電子信息產業跨越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也面臨著更為激烈的競爭。為能系統地了解蘇州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能力,這里采用SWOT法分析該產業外部面臨的機會與威脅,內部擁有的優勢和劣勢,并結合利用最大優勢和機會及最少劣勢和挑戰的法則提出產業發展路徑[6]。
(1)利用機會,發揮優勢(SO戰略):抓住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發形成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成果,充分發揮半導體制造優勢,承接外資企業上游產品供應,在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推進新型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通信等領域發展。
(2)發揮優勢,回避威脅(ST戰略):發揮蘇州優越的區域位置和產業基礎,推進內資企業發展壯大,并積極爭取國際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在蘇州建設發展,優化產業發展環境,一方面緩解發達國家”高端回流”現象,另一方面促進高層人才培育與引進。
(3)利用機會,克服劣勢(WO戰略):以蘇州面廣量大的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主動挖掘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而產生的新需求,通過自主研發、人才引進、技術購買、合作開發等方式,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產品,搶占國內外新市場。
(4)化解劣勢,回避威脅(WT戰略):利用好蘇州電子信息產業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鏈條,鼓勵中小微企業通過并購、整合等方式,面向客戶具體業務,提供從開發、生產、供貨到實施運維等全業務鏈條的定制化服務,在本土的中低端市場形成低成本的集聚優勢。
4 ?蘇州電子信息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的戰略選擇
(1)加大創新投入,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培育產業新動能。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成果應用觸發的新需求新市場, 努力爭取國內外知名科學家、高層次人才在蘇州創新創業,并積極建設或引進科研院所開展新產品新工藝研發,為蘇州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培育新動能;二是激發企業創新潛能。增強蘇州電子信息產業上下游企業的創新意識,鼓勵其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研發活動,主動參與新市場新產品關鍵技術的研發活動;三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以打造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引導企業柔性匯聚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四是優化產業生態體系。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條長、技術升級快、設備投入大、市場競爭激烈,要形成良性的發展態勢,需要聯合政產學研金多方力量,構建集約建設、資源共享、高效協同的產業生態圈。
(2)布局“軟硬結合”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協調發展。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里, “軟硬結合”將是工業企業脫穎而出的核心競爭力,而這時代正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即將來臨。據高德納公司研究預測,到 2020 年預計將有 210 億個相關產品和設備聯接無線網絡。這意味著傳統的“生產銷售-結束”將被“生產服務-開始”所替代,而這“開始”是基于用戶信息的基礎上開發出其他服務,即需要有信息處理的能力[7]。針對蘇州電子信息產業中軟件份額過低,硬件大而不強的產業結構現狀,需要深入實施《關于推進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圍繞軟件和集成電路兩個關鍵領域,啟動產業人才工程,引進和培養相結合,創新和創業并舉,以人才集聚實現產業集聚,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協調發展。
(3)實施“騰籠換鳥”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一方面,借助蘇州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逐步淘汰轉移勞動力和資金密集型、缺乏核心技術支撐的加工型產業及企業,培育或引進一批創新能力強、附加值高的科技型企業。另一方面,結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圍繞“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創新電子信息領域的產業鏈布局,大力發展軟件研發、信息服務、數據計算等類型企業。同時,加強集成電路產業鏈的基礎支撐能力,推動大數據云計算、北斗導航產業鏈發展,培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產業鏈,提升電子信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支撐能力。
(4)以品牌建設、企業建設、集群建設為抓手,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
強化生產標準,重視標準制定,提升產品競爭力,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擔負重擔,打造行業品牌,使蘇州電子信息產業有高原也有高峰。在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 加快培育“獨角獸”、“瞪羚”企業的同時, 積極引進企業總部,主動解決企業在做大規模、做強品牌、做精產品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強化集群發展理念,以集成電路、智能制造、通訊導航等影響力大、帶動力強、產業鏈長的新興技術領域為抓手,推動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人才鏈、政策鏈相互貫通,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強影響力、競爭力的創新產業集群,增強蘇州電子信息產業整體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 (2016-12-19)[2019-1-2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19/content_5150090.htm.
[2] 蘇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蘇州市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計劃[Z/OL]. (2012-11-27)[2019-1-29].http://www.zfxxgk.suzhou.gov.cn/sjjg/szsjjhxxhwyh/201211/t20121127_173965.html.
[3] 黃詠梅,史一哲.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趨勢分析[J].全球化,2012(7):42-45.
[4] 蘇州市統計局. 2018年蘇州市電子信息行業產值突破萬億元[N/OL].(2019-1-22)[2019-1-29]. http://www.sztjj.gov.cn/SztjjGzw/xxkx/20190122/010_8adf12a2-e67d-4b43-bffd-72a2874deeb7.htm.
[5] 科技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S/OL]. (2016-6-29)[2019-1-29]. http://www.innocom.gov.cn/gxjsqyrdw/ztwj/201606/5dbaee069e5c4cfb935c3f67cb76838f.shtml.
[6] 李傳志.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高端化對策分析[J].經濟問題,2019(1):68-74,83.
[7] 韋仁.“軟硬結合”是核心競爭力[J].裝備制造,2016(1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