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邊豪

PD 航空公司太空旅游的事前訓練項目失重體驗,10 到70 歲的健康人士均可參加。
“我們將成為‘任何人都能輕松去太空旅行的第一代人類,這將對社會產生巨大的沖擊。”
太空商業咨詢師大貫美玲強調,人類正在步入太空旅行的時代。
大貫原就職于清水建設株式會社的太空開發室。2002年,她從公司離職,在美國接觸到了“像淘金熱那樣蓬勃發展的宇宙商業”。回到日本后,她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后再次離職,開始獨立創業。
她說:“宇宙是無限的,宇宙商業的可能性同樣無限。”
現在,距離地球表面400公里的“軌道游”和100公里的“亞軌道游”備受矚目。“亞軌道游”并不是圍繞地球環游,而是像“彈道飛行”一樣,在地面和宇宙空間之間往返。垂直升空旅程為10分鐘,如果是從空中發射,旅程則為2小時。參與者可以從坐席旁邊的窗戶眺望地球,體驗失重感,一人的票價是2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0萬元)。
大貫說:“花這些錢就能去往太空,真是宇宙商業的一場革命。”
美國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和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兩家公司是亞軌道游商業的先驅。大貫本人是火箭開發公司藍色起源的粉絲,這家公司由亞馬遜CEO杰夫·貝索斯創建,旗下亞軌道航天器New Shepard可全自動運行,無需飛行員。能載6人的密封艙位于航天器的前端。從地面垂直發射升空之后,密封艙會分離進入距離地面100公里的太空,之后利用降落傘回到地面。火箭推進器則再次點火回到地面,可重復利用。
從2015年開始,藍色起源用同一個機體進行試驗,5次實現距離地面超100公里的無人飛行。2017年12月,經過改良的New Shepard搭載穿著航天服的假人,進行了無人駕駛試飛。在那之后,公司又進行了多次載人飛行試驗,預計將于2019年年中開始提供商業服務,不過到目前為止藍色起源還沒有公布航天器的票價與開售時間。
維珍銀河從2005年開始就推出了單價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75萬元)的太空飛行預約,到目前為止,全球約有700人預約了太空旅行,日本也有與其簽訂獨家代理合同的門店。
俱樂部旅游公司(Club-tourism)總部位于東京西新宿區高層建筑的一角,筆者走過公司走廊,看到貼在墻上的海報上印著地球和宇宙的合成照片,以及“乘坐飛船的太空旅行”字樣。
“雖然現在沒有人因為這張海報來報名太空旅行,但我考慮過以‘業務囊括太空旅行的旅游公司進行宣傳。”太空旅游分公司的淺川惠司社長說。

乘客搭乘維珍銀河太空船的景象。
2005年,俱樂部旅游與維珍銀河簽訂協議,在日本獨家銷售維珍銀河太空旅行票。為了把控未來業務,2014年俱樂部獨立創建了太空旅游分公司,專門處理相關業務。據介紹,目前有16名男性、4名女性買了票,平均年齡60歲,年紀最大的是一位85歲的女性。其中7成男性顧客是公司老板,沒人與愛人、子女等家庭成員一起買票,他們的購票理由是滿足好奇心——“想遠遠眺望藍色地球。”“想體驗失重感。”
維珍銀河的太空船2號總共可以搭載8名乘客。客艙位于母艦下方,離開地面15公里后與母艦分離,發射出去。火箭引擎的噴射時間將被控制在90秒內。淺川社長表示,快的話2019年末就會實際進行商業太空旅游,公司已開始為日本人預定更多的名額。
參與者無需進行專業航天訓練,這是亞軌道游的優點。2004年,美國發布了《商業航天發射修正案》,對載人太空旅游做了解禁。只要在美國進行為期3天的訓練,最快在報名后7天內就可參加旅游。
維珍銀河對1700人進行了調查,大部分人認為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6萬元)是太空旅行的“適當價格”。2014年公司做出了未來市場估測:預計到2035年,亞軌道游將成為宇宙業務中需求最高的一項,一年將有31500人提出申請,總金額高達1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00億元)。
此外,亞軌道游還能縮短人在地球兩地間移動所需時間,如果研究出能在幾小時內到達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的飛行技術,再加上大型航空公司的參與,也會產生更多的需求量。淺川社長認為,亞軌道游的安全性如果能得到保證,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將來太空旅行不會只是個夢想。
在日本提供太空旅行的公司有PD 航空(PD Aerospace)和太空漫步(Spacewalker)。
PD航空采用的并非維珍銀河太空船2那樣的垂直發射火箭,而是有機翼、水平起飛著陸的“航天飛機”。PD航空的航天器引擎交替使用以不同方式獲取氧氣的噴氣燃燒和火箭燃燒,通過專利技術發動機,不必像太空船2號那樣在空中進行機體分離,從起飛到著陸一直保持一體狀態,在經濟和安全兩方面均有優勢。單一機體的制造和維護管理成本大幅降低,如果出現緊急情況,采用噴氣燃燒方式可緊急迫降至其他機場。社長緒川修治說,PD航空打算先按其他公司服務費的七折報價,預計2019年末將無人機送入太空,2024年開始推出太空旅游服務。以“打造平民太空游”為目標的緒川社長說:“沒有技術革新,就無法打價格戰。”
太空漫步公司成立于2017年12月,這家公司靈活運用了日本“HOPE-X”航天飛機積累的技術。從1993年開始,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前身宇宙開發事業團和其他組織合作,花費12年時間研發出了航天飛機。九州工業大學的米本浩一教授參與了飛船研發,正是他創建了太空漫步公司,并啟用日本太空業界的骨干出任公司董事。CEO真鍋顯秀表達了通過國產技術增強航天飛機實用性的決心,他表示:“日本已有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我們希望創造出‘可以簡簡單單升入太空的世界。”
太空漫步公司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日本主要航天器制造商合作,預計2027年開始提供太空旅行服務,服務價格尚未確定,預計將會與維珍銀河的報價持平。真鍋顯秀說:“希望將來我們能將價格降低至幾百萬日元,讓普通人也能參與進來。現在我們正處于時代的轉折點,如果能在宇宙產業內引領世界,未來100年日本將發生巨大變化。”

太空漫步公司2018 年的試驗機體。右圖為印象CG 圖。
國際空間站的存在已經讓“地球軌道游”成為了現實。
2001年被稱為“太空旅行元年”,那時美國企業家丹尼斯·蒂托自費2000萬美元,去國際空間站觀光一周,實現了太空旅游。2011年美國航天飛機“退休”后,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成了地球到空間站之間的唯一運輸途徑,而這艘飛船的3個坐席中有1個的使用權是可購買的,美國太空探險公司將其出售給富豪,蒂托是第一個買票的人。
聯盟號飛船使用期間,共有7名旅行者去了國際空間站,微軟公司開發出Word和Excel的天才程序員查爾斯·西蒙尼甚至去過兩次。他說:“一切都是那么壯麗。”
軌道游的價格比亞軌道游足足多出兩位數,若民營企業參與其中,就有可能打破價格壟斷。美國公布的方針顯示,21世紀20年代后半期,國際空間站的運營將移交給民營企業,2014年NASA委托波音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制造將在未來投入使用的飛船,這兩家公司預計會從2019年末向國際空間站進行載人試飛。當國際空間站轉為民間運營后,會產生巨大的商機。
日本太空BD公司事業開發部部長金澤誠認為,當人類步入太空旅行的時代,太空商業的機會將急劇增多。“等人們可以隨意去太空旅游,食物、基礎用品的太空運送也將變得普遍,市場會發生飛躍性的擴大。宇宙產業化的突破點就是太空旅游。”金澤誠說。
前文提到的大貫美玲認為,太空旅游業的特點是“企業與顧客是直接聯結在一起的”。她表示:“能否站在顧客的角度,探明客戶的需求喜好,追求周到的服務,與業務成敗息息相關。舒適的太空服、營養均衡的太空餐、舒服的寢具、方便的廁所和洗浴間,這些產品的開發及獨立觀光項目的設計也令人期待。”
[編譯自日本《AERA》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