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
一說起胃病,人們就會想當然地將它和慢性胃炎聯系在一起。但要問起慢性胃炎究竟是什么,如何分類?何為胃癌癌前疾病與癌前病變?如何預防癌變等,卻是一問三不知。
解說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胃黏膜的各種慢性炎性病變。依據胃鏡觀察及病理活檢,可將慢性胃炎分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兩種。有的患者胃部有糜爛、出血等情況,因此臨床上又把慢性胃炎分為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出血性胃炎等類型。這樣的胃炎不需要做病理活檢,肉眼就可以直接看出來。但有些診斷,比如是不是萎縮性胃炎,需要做病理活檢,通過顯微鏡下判斷才能知曉。
慢性胃炎的常見癥狀有上腹疼痛、食欲缺乏、餐后飽脹、反酸、惡心等。但不是所有患者都有癥狀,且癥狀嚴重程度與胃黏膜病變的程度常常并不一致。因此,不可以自我感覺癥狀的輕重程度來代替疾病的輕重程度。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癌前疾病”
慢性萎縮性胃炎因為與胃癌的相關性而受到廣泛關注。所謂“萎縮”,是指炎癥病變擴展至胃黏膜固有層,導致腺體破壞、數量減少,固有層纖維化。其中以胃角為中心,波及胃竇及胃體的多灶萎縮,發展為胃癌的風險較高。慢性萎縮性胃炎發展為胃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即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異型增生)→原位癌。因此,臨床上把慢性萎縮性胃炎看成是癌前疾病;若伴有異型增生,則是癌前病變。前者是指與胃癌相關的胃良性疾病,有發生胃癌的危險性;后者是指較易轉變為癌組織的病理學變化,主要指異型增生。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是指長期慢性炎癥使胃黏膜表層上皮和腺體被杯狀細胞替代。腸化分布范圍越廣,發生胃癌的危險性越高。判斷腸化的危害大小,要分析其范圍、程度,必要時須參考腸化的分型。
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需“三結合”
要正確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須將胃鏡、病理和臨床表現相結合。胃鏡下判斷的萎縮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在38%-78%,差異較大,應以病理診斷為確診依據。由于萎縮在胃鏡下較難判斷,尚無統一標準,因此各醫院診斷不一,導致治療效果也各異。
雖然加強胃鏡隨訪是及時發現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的重要手段,但中國人群基數大,大規模胃鏡普查不現實。如果能預測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轉歸,初篩出可能發生癌變的高危人群,然后再針對高危人群進行密切胃鏡隨訪,可能是更適合中國的防癌措施。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血清胃蛋白酶原(PG)I、胃蛋白酶原Ⅱ和胃泌素-17檢測可能有助于判斷有無胃黏膜萎縮及嚴重程度;若與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聯合,則有助于風險分層管理。2015年《胃腸病學》推薦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的篩查流程為:首先應進行非侵入性幽門螺桿菌檢查。若陽性,則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并確認治療成功,同時做血清PG檢測。若PG I /PGⅡ小于3,則需進一步行胃鏡+活檢。根據胃鏡下胃黏膜萎縮范圍和程度,胃病OLGA(意為可操作的與胃癌風險聯系的胃炎評估)分期為Ⅲ、Ⅳ的患者,應進入隨訪流程,密切監測。當然,血清腫瘤標志物也是判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進展和監測復發的重要指標,包括CEA、CA199、CA724、AFP等。
預防癌變的三種方法
1.胃鏡下切除癌前病變:是預防胃癌的最有效手段。與傳統手術相比,內鏡下治療不但療效相當,而且創傷小,并發癥少,費用相對低廉,故被推薦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包括重度異型增生和原位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
2.根除幽門螺桿菌:根除幽門螺桿菌對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具有較好的預防癌變作用,有利于癌前病變病理組織學的好轉,延緩癌前病變的進展,減少胃癌的發生風險。
3.藥物預防:阿司匹林和環氧合酶-2抑制劑是潛在的化學預防藥物,但其對胃腸道黏膜的急性損傷和心血管事件的不良作用限制了這類藥物的使用。另有研究提示,應用大蒜素制劑和多種維生素亦有遠期預防效果。體內低葉酸水平者,適量補充葉酸可改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理組織狀態,減少胃癌發生。某些中藥具有一定的預防癌變作用,但目前尚缺乏大樣本、多中心、前瞻性的干預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