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特邀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塔娜博士主持)
一、民族問題與民族關系研究
當鄉(xiāng)村振興遭遇發(fā)展主義:后發(fā)展時代的人類學審思/李文鋼,張引//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6).76~8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展西藏政策演變探析:以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為中心/魏少輝//貴州民族研究,-2018,(10).1~6
建構與解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中的民族主義因素/張淑娟//廣西民族研究,-2018,(6).1~8
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執(zhí)行監(jiān)督機制研究/丁鵬//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18 ~23
清朝多民族“一體論”及其政策實踐研究/李克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12).25~31
想象與力量:民族國家建構因素博弈研究:兼論我國多民族國家治理的經(jīng)驗與啟示/張善鑫//廣西民族研究,-2018,(6).29~35
新時代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設的新路徑/晏曉娟//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6).31~36
新時代云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的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趙新國,毛燕//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5~11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實踐的價值邏輯/劉吉發(fā)//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19,(1).1~6
二、理論研究
19世紀歐洲民族問題中的“族體”與馬克思恩格斯的解讀/陳玉瑤//世界民族,-2018,(6).1~10
從“禮俗社會”邁向“法理社會”:邊疆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黃薇//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1).9~16
法國語境下的民族理念及其價值導向/張金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12).47~52
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民俗學誕生100周年:郝蘇民教學人生與學科建設訪談記/王彥龍//西北民族研究,-2018,(4).142~155
個人敘事與交流式民俗志:關于實踐民俗學的一些思考/劉鐵梁//民俗研究,-2019,(1).5~13
公民民族主義與團結主義:法國“民族團結”概念的內(nèi)涵與源流/陳玉瑤//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12).53~58
技術作為一種文化與社會建構/章梅芳,[美]白馥蘭//廣西民族大學,-2018,(6).141~151
解構與建構:民族志書寫的內(nèi)在悖論探析/李銀兵,曹以達//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1).1~8
人種同源還是人種多元?論美國種族主義思想的“科學化”進程/王業(yè)昭//世界民族,-2018,(6).21~28
生態(tài)語言學的概念系統(tǒng)及本土化研究方向/范俊軍,馬海布吉//廣西民族大學,-2018,(6).100~109
實踐民俗學:從理論到鄉(xiāng)村研究/蕭放,鞠熙//民俗研究,-2019,(1).28~42
西方世俗化理論的演變:敘事路徑、爭論與超越/徐興文//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30~37
現(xiàn)代人類學的主要思想資源及其學理影響/岳大明//世界民族,-2018,(6).11~20
新時代民生概念辨析/童星//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19,(1).19~23
“一帶一路”在中華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理念、價值與實踐路徑/烏小花,艾易斯//西北民族研究,-2018,(4).21~29
影像民族志的曙光:愛德華·柯蒂斯與《北美印第安人》研究/朱靖江//世界民族,-2018,(6).40~51
三、社會、文化及其變遷
安多藏區(qū)曼巴扎倉的醫(yī)學民族志/范長風//民俗研究,-2019,(1).136~143
被吃掉的文字:拉祜族文字神話與書寫的人類學分析/張勁夫//民俗研究,-2019,(9).91~97
“不招不嫁”:大理白族現(xiàn)代婚俗現(xiàn)象研究/許沃倫//廣西民族大學,-2018,(6).160 ~165
布依族數(shù)學文化研究: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為例/孫健//貴州民族研究,-2018,(10).115~119
川西藏區(qū)人口流動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積極意義/陳東//廣西民族大學,-2018,(6).93~99
從“本土”到“海外”:中國人類學研究的傳統(tǒng)視域與時代延伸/楊文筆//廣西民族研究,-2018,(6).63~70
從《越甸幽靈集》中的人君形象看中國“王道觀念”對越南的影響/黃可興,宋白靈//廣西民族大學,-2018,(6).134~140
從解體易到融合難:“城中苗寨”變遷的法人類學考察:以貴陽市二橋苗寨為例/劉俊//廣西民族研究,-2018,(6).55~62
從西南邊境民居建筑看西南邊民的文化認同:基于符號學的分析視角/黃健毅,潘淑琴//廣西民族研究,-2018,(6).71~77
村寨鎮(zhèn)化:城鎮(zhèn)化背景下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振興路徑選擇/李忠斌,陳劍//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51 ~58
當代都市消費空間中的民俗主義:以上海田子坊為例/徐贛麗//民俗研究,-2019,(1).122~135
地方社會變遷與民間音樂傳承的嬗變:以魯西北地區(qū)臨清架鼓為例/張曉蕾//民俗研究,-2019,(1).113~116
迭部藏族的家屋空間與文化表征:基于田野經(jīng)驗的人類學方法論探析/王含章//西北民族研究,-2018,(4).114~124
東烏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家庭策略與多元合作/張昆//貴州民族研究,-2018,(10). 48 ~53
反思與構建:新疆維吾爾族民眾國家認同研究:基于文化視角/原新利,賈軍//貴州民族研究,-2018,(10).7~10
改革開放40年留學回國政策變遷動因分析/崔曉麟//廣西民族大學,-2018,(6).210 ~216
共餐、組織與社會關系/[馬來西亞]陳志明著,馬建福、馬豪譯//西北民族研究,-2018,(4).80~90
古代埃及社會中的舍爾登人/孔繁倩,郭丹彤//世界民族,-2018,(6).96~105
貴州民族醫(yī)藥文化的挖掘、保護與開發(fā)狀況及思考/翁澤紅//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8,(5).1~34
貴州文化自信發(fā)展路徑之思考:以做大做強“多彩貴州”文化品牌為例/劉吉昌,聶開吉//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8,(6).1~24
基于文化圈理論視域的維吾爾族傳統(tǒng)文化地圖/洪美云//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6).8~15
基于文化生態(tài)視角的傳統(tǒng)手工藝傳承研究/胡繼艷//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43~50
剪紙藝術類非遺生產(chǎn)性保護實踐效果探析/饒勇,楊岳軒,羅新//廣西民族大學,-2018,(6).85~92
近十年西方種族歧視研究的知識結構和知識基礎:基于2007-2017wos數(shù)據(jù)的文獻計量分析/陳·巴特爾,蘇明//世界民族,-2018,(6).29~39
京族新型社會組織及其跨境經(jīng)濟合作功能探析/鄧玉函,胡梓浩//廣西民族研究,-2018,(6).154~162
荊州漢繡的保護與發(fā)展策略研究/桑俊,謝圣心//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8,(6).172~188
精英“依附式”生態(tài)社區(qū)治理的探索:基于陜西袁家村的啟示/李志強,張一彥//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6).76~83
“來通”傳入與唐人“罰觥”:以《纂異記·張生》為線索/高啟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12).13~24
立春習俗中“春牛”的民俗譜系/雷偉平//廣西民族大學,-2018,(6).166~172
論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契約文明:以敦煌吐魯番借貸契約條款形式研究為中心/燕海雄//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8,(4).25~43
論影像化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的作用和意義/崔瑩//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38~42
民國時期縣鎮(zhèn)區(qū)域文化流播形態(tài)分析:以嘉興地區(qū)評彈藝人的活動為例/張盛滿//民俗研究,-2019,(1).98~105
民俗文化符號在當代油畫語言中的重構與轉換/史小可//民俗研究,-2019,(1).117~121
民族地區(qū)特色小城鎮(zhèn)建設的法治保障探討/宋才發(fā),董占軍//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12~17
民族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目標與途徑:以延邊大學為例/靳淑梅,樸婷姬//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8,(6).481~485
民族事務部際合作的制度設計與實踐效果:基于國家民委聯(lián)合發(fā)文的視角/郝亞明,趙俊琪//西北民族研究,-2018,(4).91~102
民族團結進步州創(chuàng)建的文化機理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冉紅芳,田敏//廣西民族大學,-2018,(6).44~50
明朝驛遞制度對西南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趙平略//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8,(6).25~108
明代河湟岷洮地區(qū)的移民與邊地文化變遷/武沐,陳亮//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113~121
明清時期大理地區(qū)的移民與村落社區(qū)/梁亞群//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122~129
乾嘉移民與武陵山區(qū)人口結構革命/龔義龍//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130~138
青海地區(qū)二郎神信仰流布及祭祀儀式考察/仁增拉青旺姆//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1).33~40
清代云南道教財產(chǎn)相關問題探析/楊金東//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24 ~29
清水江文書原地保護的文化解讀與實踐原則/杜薇,耿中耀//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8,(5).35~75
人類學視野下的沖繩文化探究/彭雪芳//世界民族,-2018,(6).52~61
日常實踐視角下生活世界親和性的嬗變與重塑/黃劍//廣西民族大學,-2018,(6).110~117
少數(shù)民族村落文化景觀保護對策研究:基于中國東北與西南地區(qū)三個典型村寨的比較/候兆銘,姜乃煊//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8,(6).490~494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社會治理格局生成的路徑探究/吳志敏//貴州民族研究,-2018,(10). 44~47
少數(shù)民族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社會治理:流動公共服務/趙妮妮,靳連冬//貴州民族研究,-2018,(10).34~38
畬族服飾中傳統(tǒng)元素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應用研究/ 呂亞特,方澤明//貴州民族研究,-2018,(6).120~124
社會變遷中的飲食與養(yǎng)生:以廣式老火湯為例/姚麗梅//民俗研究,-2019,(1).144~155
十八大以來中國農(nóng)村減貧:成效、問題與策略:基于西南邊疆民族貧困地區(qū)的實地考察/王俊程,胡紅霞//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6).62~68
實踐中的文化遺產(chǎn):看文化不見人/[韓]金光億//西北民族研究,-2018,(4).70 ~79
臺灣高山族“出草”習俗及其成因探析/董建輝,何茂旭//廣西民族大學,-2018,(6).152~159
坦桑尼亞早期華人家族的形成與離散/劉東旭//世界民族,-2018,(6).80~87
天印茶的“土貢”身份與品牌建構研究/崔海洋,章正浩,康軍//廣西民族大學,-2018,(6).127~133
同婦女及青年男女生活有關的七夕節(jié)俗/趙逵夫//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6).1~7
推進新時代社會治理新實踐/王維國,王石磊//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19,(1).7~12
脫“俗”求“藝”:現(xiàn)代舞臺化背景下傳統(tǒng)秧歌的民俗因素分析/張婭妮//民俗研究,-2019,(1).106~112
瓦爾俄足節(jié)歌舞文化震后現(xiàn)狀及保護策略研究/范燕華,龍有成//貴州民族研究,-2018,(10).102~105
文化涵化、國別區(qū)隔及族群認同的楹聯(lián)表征:中越京族楹聯(lián)文化分析/戚劍玲//廣西民族研究,-2018,(6).163~169
文化自覺視角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產(chǎn)業(yè)化與鄉(xiāng)村振興研究:以勾藍瑤寨“洗泥宴”為例/侯玉霞,趙映雪//廣西民族研究,-2018,(6).140~147
我國“直過民族”的三重跨越/王磊//廣西民族研究,-2018,(6).78~84
夕昌藏族與科哇撒拉族的交往與互惠/旦正才旦//西北民族研究,-2018,(4).103 ~113
西南區(qū)域史視域下的明代黔江移民屯田研究/郭奇龍,黎小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12).40~46
喜茶“網(wǎng)紅店”網(wǎng)絡口碑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劉冰,張華思,羅超亮//廣西民族大學,-2018,(6).118~126
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民族文化品牌營造方略:以壯族天琴文化為例/金書妍//廣西民族大學,-2018,(6).51~55
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審美人類學視域/王敦//廣西民族研究,-2018,(6).131~139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民族地區(qū)農(nóng)村新鄉(xiāng)賢培育對策研究:基于廣西百都鄉(xiāng)農(nóng)村新鄉(xiāng)賢的調(diào)查/韋幼玲,劉海仁,史兵方//廣西民族研究,-2018,(6).48~54
鄉(xiāng)村振興中的旅游開發(fā)模式演進機制研究:以郎德苗寨為例/張洪昌,舒伯陽//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6).69~75
象征視域下的云南藏區(qū)婚禮儀式研究:以香格里拉市布倫村為例/蘇發(fā)祥,次仁卓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12).1~6
新疆西北部沿邊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探討/宋耀輝,王寧//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1).160~165
新時代蒙古族村落富余勞動力群體的流動趨勢闡釋/呂洋//貴州民族研究,-2018,(10).39~43
“一帶一路”倡議下民族地區(qū)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基于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的考察/田益豪//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66~70
儀式變遷與地方形塑:“布朗彈唱”的再制與創(chuàng)新/何明,郗春嬡//廣西民族大學,-2018,(6).78~84
影像民族志本土化研究的兩種路徑/龐濤//廣西民族大學,-2018,(6).173~179
元代宗教治理中的間接治理進路:以元代泉州的宗教共生空間為切入點/王思杰//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1).24~32
再論吐蕃史前貴族階層的葬俗及其信仰:以“天赤七王”傳說為例/葉遠飄//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12).7~12
整合與遵從:規(guī)則生產(chǎn)與庭院經(jīng)濟日常秩序建構/李容芳//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8,(4).44~59
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社會功能及其變遷研究: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創(chuàng)新研究之一/黃潤柏//廣西民族研究,-2018,(6).122~130
走出游牧:以色列境內(nèi)貝都因部落的現(xiàn)代化之路/張瑞//世界民族,-2018,(6).62~79
四、研究動態(tài)、綜述與書評
故國新知:人類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蘇永前//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1).17~23
19世紀60年代北高加索穆斯林山民向土耳其移民的動因分析:基于“推-拉理論”的分析視角/張玉霞//世界民族,-2018,(6).88~95
全球化背景下多民族國家治理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2018年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黃凌翅//世界民族,-2018,(6).106~108
1978~2017:中國民族發(fā)展四十年文獻綜述與研究/胡延龍//廣西民族研究,-2018,(6). 36~47
新時代、新社保與新政策:黨的十九大之后中國社會保障事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席恒//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19,(1).24~30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60年的歷史演進及其特征/張王勇//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6).16~21
〔責任編輯:陸?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