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
(營山縣人民醫院 四川 南充 637700)
早產新生兒是指胎齡未滿37周的出生的胎兒,低出生體重兒是指出生時體重低于1500g的新生兒,其機體各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致使在臨床上有較高的死亡率。隨著新生兒急救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我國新生兒死亡率逐漸降低,但對于低體重兒或早產兒,其自身發病率依舊較高,基于此及早的實施有效的身體評估,對其病情程度進行判斷,并實施有效的干預,降低其臨床發病和死亡率?,F階段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評估方法有臨床風險指數、急性生理學評估等[1]。本次選擇100例于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出生的低體重兒或早產兒,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實施臨床風險指數評估,觀察其評估價值,總結如下。
納入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本院出生的100例低體重兒或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男:65例,女:35例,胎齡:22~41周,平均胎齡:35.5±4.5周,胎齡<31周新生兒78例,胎齡≥31周新生兒22例,體重:1500~3000g,平均體重:2050±500g,體重≤2000g新生兒35例,體重>2000g新生兒65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15例,吸入性肺炎患兒25例,低體重出生患兒45例,新生兒窒息患兒1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兒20例,硬腫癥患兒12例,敗血癥患兒35例,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33例。入選標準:①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新生兒;②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研究的新生兒。排除:①傳染性疾病患兒;②體重正常新生兒;③圍產期出生新生兒;④先天畸形新生兒;⑤無腦畸形新生兒;⑥18-三體綜合征新生兒;⑦腎發育不全新生兒。
1.2.1 評分方法 收集100例新生兒資料,將新生兒是否存活作為標準,分析影響新生兒存活的高危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影響新生兒存活的主要原因包括:體重、胎齡、先天畸形、堿剩余量、氧濃度吸入量。使用新生兒臨床危險指數對新生兒進行評分。
1.2.2 評分時間 出生后首次評估,隔天進行一次,取最低評分值,評分在12h內完成。
使用新生兒臨床危險指數評價表對本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兒進行評價,分值范圍:0~23分,分值與患者身體狀態危險系數呈正比,見表1。

表1 新生兒臨床危險指數評分標準(分)
表3 不同胎齡、不同體重新生兒臨床危險指數評分對比(±s,分)

表3 不同胎齡、不同體重新生兒臨床危險指數評分對比(±s,分)
重量胎齡(周)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500~1750g 14 13.49±0.7112.89±0.5112.25±0.5411.47±0.549.93±0.67 8.43±0.71 5.26±0.53 4.01±0.37 2.40±0.54 1.11±0.9 1751~2000g - 13.02±0.4812.57±0.4911.78±0.7310.28±0.569.66±0.68 7.67±0.58 5.10±0.38 3.76±0.44 2.02±0.52 0.89±0.07 2001~2250g - - - - 10.13±0.479.12±0.38 6.12±0.63 4.72±0.60 3.50±0.45 1.67±0.51 0.71±0.06 2251~2500g - - - - - 8.53±0.35 5.53±0.53 4.03±0.87 2.86±0.29 1.26±0.34 0 2501~2750g - - - - - - - 3.83±0.6 2.57±0.30 1.10±0.16 0 2751~3000g - - - - - - - - - 1.04±0.14 0
表2表示各個胎齡不同體重新生兒例數。
表3顯示不同胎齡、不同體重的臨床危險指數評分,了解胎齡與體重對新生兒生命健康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胎齡越小臨床危險指數評分越大、體重越低,臨床危險指數評分越高。
在100例新生兒中,死亡11例,存活89例,死亡新生兒平均臨床危險指數評分為:13.76±1.18(分),高于存活新生兒的:5.13±0.70(分),差異比較:t=35.392,,P<0.05。
隨著臨床上對新生兒學內容的深入研究,新生兒診療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低體重、早產兒等危重新生兒在臨床上死亡率明顯下降,為提高臨床的診斷技術,臨床上常見的針對低體重、早產兒等危重新生兒的評分系統常見的有新生兒急性生理學評分、評分Ⅰ、臨床危險指數評分等,為臨床新生兒的評估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臨床危險指數評分于1993年在英國臨床醫學發表,隨著其不斷完善,逐漸應用于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兒危險狀態的評估中,其評估包括體重、胎齡、先天畸形、堿剩余量、氧濃度吸入量等,得分越高危險程度越高,其在臨床上僅適用于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兒的評估,且評估要在12h內完成,避免對干預措施的實施產生影響,提高其死亡率[2]。
本次研究對100例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的身體狀況應用新生兒臨床風險指數進行評估,新生兒臨床風險指數評估具有簡便、快捷等優勢,其包括體重、胎齡、先天畸形、堿剩余量、氧濃度吸入量等5個變量,6項指標,其在新生兒出生后60min完成相關數據的采集。采集方式較為簡單,護理人員多不需要進行相關培訓,且操作量少可在短時間內完善數據的收集。其在出生后迅速進行評估,降低了臨床工作人員多于吸氧濃度的主觀判斷,減少早期出現的治療誤差,提高整體評估和治療干預的準確性[3]。有研究顯示新生兒臨床風險指數評估在早產、低出生體重兒身體狀況的預測上有極高的價值,對其存活的死亡能力的評估準確性極高。但其仍存在一定問題,新生兒臨床風險指數評估里面的堿剩余量這一變量,需要進行臨床血氣分析得出相應指標,我國現階段的臨床設備尚不完善,對于部分落后地區、基層醫院,多不備有血氣分析儀,致使堿剩余量的評估存在一定的困難,對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推廣造成了阻礙,隨著新生兒臨床風險指數評估的不斷完善,出現了新生兒臨床風險指數評估2項,其包含了體溫的變化,有研究顯示在新生兒臨床風險指數中不包含體溫的評估6項對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的評估有一定的優勢,但其具體的評估價值需進一步證明,在整體的評估中排除了先天畸形新生兒、無腦畸形新生兒、18-三體綜合征新生兒、腎發育不全新生兒等,因為其均會提高死亡率,提高評分系數,減低評估的準確性[4]。新生兒臨床風險指數對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神經系統發育情況的評估有一定的優勢,其著重對胎齡、出生體重等因素進行評估,通過對圍生期等資料的有效評估,對其神經系統存在的問題進行干預和相關檢測,改善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的神經系統預后能力,有效的降低其死亡率[5]。常見的神經系統檢測多采用頭顱B超進行,但其應用在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低,有學者研究顯示,對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實施神經發育評估,發現神經發育狀況與新生兒臨床風險指數呈正比,證實新生兒臨床風險指數在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實施神經發育評估中有明顯優勢[6]。
綜合上述,早產低出生體重兒應用新生兒臨床風險指數可以提高對新生兒身體狀況的評估,提高臨床醫師對新生兒身體狀況的評估,提高對其死亡風險的判斷,增加對新生兒臨床指標的判斷,有助于醫生及早的實施干預,降低其臨床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