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勁,熊學萍,祁春節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日漸完善,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己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是,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優,一二三產業融合少而不深;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科技支撐能力仍然不強,農業發展質效和競爭力亟待提高,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如何解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現代農業發展不協同問題已成為現階段政府和學界關注的重點。
近幾年來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關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現代農業發展實踐及其影響因素。蔣和勝等[1]、苑鵬和張瑞娟[2]等學者認為,2013年以來我國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多元農業服務主體應運而生,促進了現代農業較快發展。但當前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卻面臨制度保障體系不健全,要素市場不完善,社會化服務水平低,融資貸款難等困境[3]。應從完善政府支農政策,培育發展要素市場,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互聯網+”建設[4],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等路徑發力[5]。與此同時,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存在基礎設施差、裝備水平低、農業科技發展滯后、經營規模小、生產效率低、政府投入少、農民素質整體不高等短板[6-7],不少學者提出強化物質裝備支撐;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現代農業“三大”體系等對策[7-8]。國外學者重點關注現代農業技術創新、生產要素配置、集約型生態農業、新型農民培育以及影響因素等問題[9-10];認為影響農業系統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理位置、土壤和氣候條件等[11-12],發展中國家必須依靠農業技術推廣、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開拓產銷渠道,實現農業增長[13-14]等。
二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及兩者關聯性探討。辛嶺和高睿璞[15]從經營規模化、生產組織化、服務社會化和產出高效化四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及其30個省(市、自治區)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和排序。杜華章[16]構建區域評價模型,對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進行測量和評價。蔣和平等[17]構建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北京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定量測評。開燕華等[18]采用資源、勞動力、資本和科技等投入產出指標,艾洪娟和蔣和平[19]從物質裝備、經濟效益、產業結構和農業科技等方面構建現代農業發展評價體系,分別對長三角城市群和新疆現代農業發展進行評價。詹浩等[20]從社會、經濟和生態3個方面對武漢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等。冉政語和王力力[21]分析了黑龍江省農業經營體系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完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構建、加強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建設等建議。秦秀紅[22]應用熵權模糊評價法對農業產業化與農業金融的關聯性進行了定量分析。劉會玉等[23]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研究了江蘇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雷玲等[24]運用灰色關聯模型,分析了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指標對陜西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等等。總之,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雖已取得豐富成果,有著重要參考價值,但對我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關聯性研究缺乏理論與實證探討。鑒于此,本文基于2013—2017年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主要評價指標數據,采用灰色關聯模型測算分析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關聯效應得出結論及政策含義,以期為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1)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評價指標的選取。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據湖北省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并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基本原則,選取4類一級指標和10項二級指標作為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評價指標(表1)。

表1 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評價指標Table 1 Evaluation indexes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ment level in Hubei Province
經營規模化水平,是提升湖北農業機械化程度、農用土地生產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渠道,具體包括農業機械化程度、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占比和規模經營面積等指標。生產組織化水平,是反映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聯合與合作程度[25],具體包括農戶入社率、注冊登記家庭農場數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數等指標。服務社會化水平,是反映了湖北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發展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具體采用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來表示。產出高效化水平,是反映湖北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具體包括土地生產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農業企業數等指標。
2)評價指標數據標準化。由于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選取的各項評價指標單位有別,且數據差異性很大,為了消除量綱影響,必須對原始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處理使用Z-Score法,計算方法為:

式中:x'i為同度量化后的指標值;為第i項指標的平均值;si為第i項指標的標準差。標準化后的數據x'i是均值為0、方差為1的數列。
1)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的選取及評價指標數據的標準化。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湖北現代農業發展實際,經過查閱大量統計數據和資料,并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基本原則以及數據來源的可獲得性,認為湖北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3類一級指標和13項二級指標(表2)。
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主要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具體包括規模化經營水平、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農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糧食單產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等指標。生態環境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農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評價指標,具體包括人均耕地面積、單位播種面積農藥使用量和單位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等指標。農村社會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主要社會效益評價指標,具體包括農業勞動力占社會就業人口的比重、城鄉收入比和城市化率等指標。

表2 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Table 2 Evaluation indexe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in Hubei Province
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數據標準化的處理方法與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評價指標數據標準化相同。
2)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的確定。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來確定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首先進行公因子的提取(含因子分析及對因子載荷進行旋轉),然后再以所提取的各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數建立計算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的模型,并以此模型計算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
1)確定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為參考數據列,標準化后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評價指標數據為比較數據列。設參考數據列{x0}為:

比較數據列{xi}為:

2)計算絕對誤差。計算參考數據列和比較數據列的絕對差。
3)計算關聯系數。當時刻t=k時,關聯系數計算方法為:

式中:minimink|x0(k)-xi(k)|和maximaxk|x0(k)-xi(k)|分別為兩級最小差和最大差;ρ分辨系數,取值范圍為0~1;ρ越小,關聯系數間差異越大,ρ越大,關聯系數間差異越小;本文取ρ=0.5。
4)計算關聯度。關聯度計算方法為:

對關聯系數表中每一列所得到的關聯系數進行平均,其平均值便是關聯度的值ri。其中:關聯度越大,數值ri越大;關聯度越小,數值ri越小。
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和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主要評價指標數據來源于2014—2018年《湖北統計年鑒》、《湖北農村統計年鑒》、《湖北年鑒》和《湖北省農村經營管理情況統計表》等統計資料。
基于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的測算過程,計算出的標準化后的2013—2017年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的各項評價指標數據見表3。標準化后的2013—2017年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的各項評價指標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其中規模經營面積、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占比、農戶入社率、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上升幅度最大,農業機械化程度、注冊登記家庭農場數、土地生產率、農業勞動生產率上升幅度次之,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數、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農業企業數上升幅度最小。表明農戶入社率越高、家庭承包耕地流轉越快,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面積越大;農林牧漁社會化服務業越發達,則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提升越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注冊登記家庭農場數、土地生產率、農業勞動生產率是提升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時凸現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慢、數量少、帶動作用小,也顯現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農業企業數增長緩慢且不夠穩定,是影響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提升的短板。

表3 標準化后的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Table3 Standardized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ment level in Hubei Province
對選取的標準化后的2013—2017年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數據(表4)進行因子分析的結果見表5。從表5中數據顯示,前2個因子F1、F2的特征根分別為10.233 0和1.881 0,因子貢獻率分別為0.787 2和0.144 7,累積貢獻率達到93.18%。根據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或因子累積貢獻率達到 80%的原則,提取因子F1、F2為公因子。

表4 標準化后的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Table 4 Standardized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in Hubei Province

表5 因子的特征值和貢獻率Table 5 Characteristic values and contribution rates of factors
利用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對因子載荷進行旋轉,經過迭代后收斂,結果顯示,第一公因子F1 在 B2、B3、B4、B5、B6、B8、B9、B10、B11和B13上有較大載荷(表6),主要由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農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糧食單產、人均耕地面積、單位播種面積農藥使用量、單位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農業勞動力占社會就業人口的比重和城市化率等指標變量決定;第二公因子在B1、B7和B12上有較大載荷,主要由規模化經營水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城鄉收入比等指標變量決定。

表6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Table 6 Rotated principal factor load
以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模型計算出來的2013—2017年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分別為-11.843 7、-4.637 3、1.089 3、3.994 9和11.396 7。通過評價指標數據標準化得到的湖北省2013—2017年規模化經營水平、農業就業比重、城鄉收入比和糧食單產出現一定波動,但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農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人均耕地面積、單位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單位播種面積農藥使用量、城市化率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逐年上升,導致這一時期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呈現不斷上升趨勢。
基于標準化后的2013—2017年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評價指標數據和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運用灰色關聯模型測算方法,結果顯示:農業機械化程度、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占比、規模經營面積、農戶入社率、注冊登記家庭農場數、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數、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土地生產率、農業勞動生產率、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農業企業數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聯度分別為 0.570 5、0.571 8、0.567 4、0.567 8、0.577 9、0.567 7、0.572 0、0.555 5、0.568 9 和 0.562 5。可見這一時期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各評價指標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聯度均在0.5以上,表明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說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從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各評價指標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聯度大小來看,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各評價指標中的注冊登記家庭農場數、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占比、農業機械化程度、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戶入社率、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數、規模經營面積、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農業企業數、土地生產率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聯度存在一定差異性,即r5>r7>r2>r1>r9>r4>r6>r3>r10>r8。表明注冊登記家庭農場數、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占比、農業機械化程度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聯度最大,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戶入社率、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數、規模經營面積、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農業企業數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聯度次之,土地生產率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聯度相對最小。說明家庭農場數、農林牧漁服務業、家庭承包耕地流轉、農業機械化程度是推動湖北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戶入社率、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數、規模經營面積是促進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農業企業數是體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出高效化的重要質量指標,土地生產率是體現湖北省土地資源的利用程度,也是現代農業節約資源低投入高產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雖然這兩個指標的關聯度相對較小,但他們卻是湖北現代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關聯因素。
從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各評價指標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聯效應來看,注冊登記家庭農場數、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占比、農業機械化程度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聯度均高于10個關聯度的平均值約1個百分點。2013—2017年湖北省各類家庭農場蓬勃興起,五年間年均增長73.12%,注冊登記家庭農場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了農戶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占比年均增長14.36%,帶來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多元農林牧漁社會化服務業產值占比以年均增長17.14%快速發展,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環節服務外包尤其是機械作業需求,帶來農業機械化程度以年均增長3%提升,從而促進了湖北省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戶入社率、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數、規模經營面積、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農業企業數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聯度約等于10個關聯度的平均值,而土地生產率的關聯度低于10個關聯度的平均值1.27個百分點。據統計,這一時期湖北省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社較快發展帶來農戶入社率年均增長20.77%,農業龍頭企業數年均增長9%,帶來了全省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年均增長14.55%和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導致全省農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0.25%,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農業企業數年均增長6.03%,土地生產率年均增長2.79%,有力助推了湖北現代農業較快發展。由于土地生產率的提高主要依賴于注冊登記家庭農場數等9個評價指標的提升而上升,其關聯度也隨之提高,因而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聯效應相對處于末位。
2013—2017年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水平增長明顯,經營規模化水平、生產組織化水平、服務社會化水平、產出高效化水平不斷提高是推動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的主要因素。這一時期,湖北省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水平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生態環境發展水平、農村社會發展水平逐漸提升是推進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但發展不夠穩定。為促進湖北省現代農業持續穩定發展,不僅需要相關政策支持,而且需要創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高效運營的體制機制。
2013—2017年湖北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之間具有顯著的關聯效應。但從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各評價指標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關聯度來看,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導致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現代農業協同發展不夠,需要重視相關政策的配套支撐,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該結論符合湖北省實際,對于進一步推動湖北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現代農業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著力培育多元規范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家庭農場規范化發展,凸顯其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本土化特征,完善家庭農場認定注冊標準和管理辦法;總結推廣家庭農場規范化建設示范縣市、鄉鎮經驗,鼓勵家庭農場集群化發展和一二三產業間融合發展。幫助農民合作社提檔升級增效,強化合作社的多元主體合作、利益共享和社會化服務功能,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構造緊密、穩定的組織聯盟,促進現代農業規模化、區域化、集約化發展[2,26]。
2)加快構建多元高效的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縣市農業公益性服務機構職能,提升鄉鎮“七站八所”的服務能力;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各類工商資本和個體服務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充分發揮公益性主渠道和個體服務的補充作用。明確各類服務主體的職能邊界和政府公益型服務職能定位,進一步提供高效化、差異化、精準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著力推進農業生產環節托管或外包服務,支持供銷、農機等系統開展涉農服務,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27]。
3)深化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與土地流轉機制創新。繼續深化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完善“三權分置”辦法,實行土地承包期“長久不變”;深入推進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經營權抵押擔保和承包權、經營權有序流轉。加快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制定相應配套制度。引導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完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探索縣市制定土地流轉指導價格,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互換、入股等路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提高農民入社率和農村土地生產率[28]。
4)創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運營高效的體制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生產要素分配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入股分紅規章制度與經營主體、服務主體利益協調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運營支撐機制,建立財政、融資、設施、人才、科技支撐機制,完善信貸抵押辦法和農業科技研發推廣與應用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運營保障機制。包括經營主體合作保障、現代職業農民培養保障、市場流通保障、農業保險保障、農業社會服務保障和法律保障機制等,營造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效運營的良好制度環境[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