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凌

截止到5月16日,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取得了3.07億元票房,而且,這還是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強大陣勢之下,眾多國產片要不改檔要不票房低迷的情況下。
4月24日,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聯合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制定簽署了《關于影片進入點播影院、點播影院發行窗口期的公約》,明確了點播影院的窗口期為影片在院線首輪上映檔期的兩倍。
隨后,5月11日的愛奇藝世界大會上,愛奇藝“原創電影計劃”公布。有心人會發現,這場發布會是把愛奇藝電影和網大放在一起的。這難免讓人聯想到Netflix在連續制作了多部高品質劇之后,其出品的電影又成功在威尼斯、奧斯卡等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上證實了自己的實力和品質。隨著Netflix成為美國電影協會的一名成員,好像互聯網和電影的界限越來越含混。
電影院搞起了點播,互聯網平臺做起了原創,大卡司大制作的硬核商業片市場遇冷,非電影主產地的小文藝片居然票房口碑雙贏……
從2013年起,互聯網視頻網站的滲透和進入,讓所有電影人都經歷了一個過程——從開始時的不解、覺得可能與自己無關,到看到其資金實力為制作帶來的機會而熱情擁抱,再到網站數據復盤之后的戰略調整——再度令人看不清……
每當這樣看不清想不清的時候,可能最好的辦法就是對比一下國外的同行們在怎么做?他們雖然沒有優愛騰,但是他們早就有Netflix,Huhu,Amazon Prime呀。
其實拋開看片手段和渠道這個中間因素,影響觀眾選擇一部電影的因素有:1.內容本身;2.價格因素;3.觀看的便利性(諸如是否有合適的場次、去影院的距離等)。《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預售的高價和狂熱程度足以證明,當一部足以刺激觀眾觀賞欲望的電影出現時,價格的高昂和觀賞的不便都不再是問題。同理,視頻網站所重視的“拉新”指標,往往也是一部內容優質的作品才能完成的——總會聽到有周圍的人為了追某個劇去充會員費。
因此,內容本身的品質,才是決定觀眾數量的主要因素。
那么,為什么一些花了大錢制作得頗為精美的電影會觀者寥寥呢?因為,觀眾不是來學習電影制作的,對于普通觀眾而言,制作只是支持觀眾所喜歡的劇情的,而無感的情節即便制作再精美,也難以留住觀眾坐足100分鐘。
明星呢?之前最為流行的大IP+明星的公式屢屢被證偽,恐怕如今還在篤信這個偏方的投資人已經沒了吧?用最簡單的數學證明方式可以看看,中國沒有一個一線明星沒有過票房慘敗的案例。足見,明星只是一部作品的若干個要素之一。其他都不好,只有明星也是無用的。
在看《何以為家》之前,已經讀過很多影評。但是看片時依然被自然而然地帶入劇情人物的命運中。大概全世界的正常人都會為一個戰亂流離中的孩子的命運心疼吧?看完回味,方覺鏡頭運用、剪輯、作曲都極其到位且協調。
而一部中低成本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大陸、臺灣和香港的年輕觀眾中也得到了呼應,大陸票房近10億元,在港臺亦創造票房佳績。其觀眾層以19歲以下的青少年為主。這樣一部很多人都認為是“老梗”的電影,對于這些年輕觀眾而言是“好哭”的片。
回想一直以來最受歡迎的喜劇片,以及近兩年由于強烈的民族情感而創造票房奇跡的幾部電影。綜合起來說,能夠備受觀眾接納的電影其實無非是能和他們的情感建立關聯的——無論喜怒哀樂哪種情感,能讓觀眾接納劇情和劇中人物建立情感鏈接,達到共情或者移情作用,這樣的電影基本上都會形成口碑效應而熱賣。
這些道理看似非常簡單,但是對今天相當多的影視編劇、導演而言其實很難做到。因為,這種和觀眾的共情是要建立在關注普通觀眾的生活形態、情感世界的前提下的。我們與觀眾的距離,不是線上到線下、銀幕到座椅,而是小圈子和普羅大眾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