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2019年是中捷兩國建交70周年,作為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捷克與中國近年來的合作持續深入。5月19日,在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捷信”)的支持下,捷克愛樂樂團2019中國巡演第五站來到北京保利劇院,用音樂搭建兩國之間交流的橋梁。據悉,捷克愛樂樂團已從5月開始,在南京、武漢、福州、杭州進行巡演,未來還將在鄭州及珠海兩個城市巡演。
在業內看來,作為捷克駐華企業代表的捷信進入中國市場以后,不斷推動中捷兩國之間多維度、多方位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也對加深兩國之間的友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此次捷克愛樂樂團巡演,也會進一步拉近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融通,深化“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文化領域中的持續建設。
文化是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而在眾多文化細分領域中,音樂沒有國界之分,以音樂為紐帶,在促進中捷兩國民間文化交流的同時,更令兩國人民相互加深對彼此的認識。5月19日,捷信贊助的捷克愛樂樂團2019中國巡演活動第五站來到北京保利劇院,不僅為中國觀眾帶來了“原汁原味”的捷克音樂,而且也為捷克愛樂樂團拓展了在中國境內的演出空間。
除了此次巡演外,捷克愛樂還與江蘇省簽訂了合作備忘錄,未來五年將與南京市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此期間,每年捷克愛樂會派樂團中的音樂家來中國進行演出和教育培訓。同時,邀請江蘇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到布拉格做文化交流。
捷克愛樂樂團團長戴維·馬萊切克表示,管弦樂團必須與觀眾建立關系,同時還需得到政府支持,也需要從商務伙伴方面得到財務支持。在中國,捷信以其成熟的商業運營模式及市場發展表現,成為捷克愛樂中國巡演合作方的首選。通過和捷信合作,捷克愛樂樂團獲得了比之前更多的巡演機會。除此之外,合作內容還涉及培訓項目,這些都為樂團在亞洲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事實上,文化交流一直是捷信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中的重要環節。此前,天津外國語大學與捷信共同簽署了《捷克語專業學生暑期班資助合作備忘錄》,捷信將為天津外國語大學捷克語專業的10余名師生提供獎學金,資助他們參加在捷克著名高校帕拉茨基大學舉辦的斯拉夫語學專業研修,并組織相應的中捷文化活動。通過合作,不僅促進中國捷克語專業人才的培養,還幫助中捷兩國進行全方位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除此以外,捷信還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為中捷兩國民間交流助力。2012年,捷信購買了捷克動畫片《鼴鼠的故事》12個月的版權贈與中央電視臺,同時,捷信將中國著作翻譯成捷克語書籍進行出版,以加深捷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實現互通有無。
早在1949年,捷克便與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隨后,兩國在文化、體育、經濟等多領域進行了交流與合作。在捷信集團董事長依西·施梅茲看來,“我們相信文化交流將從特定角度加深兩國人民的互融相通。同時,其蘊藏的潛力能將不同人種、民族和國家聯系起來,共建人類的繁榮未來和命運共同體。”
諸多利好政策和營商環境為以捷信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據捷信方面介紹,捷信在尋求自身業務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同時將建設企業社會責任和促進中捷友好交流作為行動準則,通過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公共健康、民生改善、文化交流四個重點領域來實踐和創新。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下,中捷兩國在公共醫療領域的交流愈發密切,而捷信在其中發揮了橋梁作用。
據介紹,捷信將捷克在航空醫療救援方面的技術和經驗引入中國。目前,航空醫療項目已經陸續在上海、天津和北京落地。同時,捷信還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天津市急救中心等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除此之外,布拉格緊急醫療服務部對中方醫護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協助編寫相關臨床和技術指南,以及提供直升機緊急救援服務中心、急救中心和醫院重癥監護室的無障礙銜接訓練,并就緊急醫療服務信息和數據進行交換,聯合出版研究成果,對各項指南進行比較研究和審核,交流典型病例和流行病學研究成果,對醫務人員、院前急救人員、講師、乘務人員和其他技術人員交流學習等工作提供支持。
而在民生、金融方面,自2017年以來,捷信與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先后開展了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金惠工程”農村金融知識教育普及項目、助推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項目以及金融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暨領導干部賦能培訓計劃,涉及山西、陜西等地多個貧困縣。
捷信還發起了“金融蒲公英”金融知識普及系列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完全公益性的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服務,幫助更多人掌握最基本的金融知識。截至目前,捷信已在全國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成功舉辦“金融蒲公英”金融知識普及系列活動。與此同時,捷信聯合清華大學等院校,合作推廣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并對全國大學生經濟學年會暨消費金融暑期實踐大賽進行全程支持。
有觀點認為,通過捷信這類企業支持,中捷兩國之間多方位、多維度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將不斷升溫。
隨著在華外資企業不斷增多,跨國企業正在成為中外交流的重要橋梁。早在2012年10月,“彩虹橋工程”在湖北省紅安縣正式啟動,通過整合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資源,在助力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幫助跨國公司走進老區了解中國,并通過跨國企業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不容忽視的是,伴隨著中國進一步開放,外資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據央廣網報道顯示,2019年1月至4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3039家;實際使用外資3052.4億元,同比增長6.4%。其中,4月當月實際使用外資629.5億元,同比增長6.3%。
不斷進入中國的外資為中國各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幫助。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曾在2018年交通運輸部舉行12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在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領域,所有公路橋梁、港口碼頭、其他鐵路和城市軌道對外資不設限。交通行業不斷推進企業“走出去”,高鐵成為“走出去”的新亮點,高速公路建設、深水筑港、軌道及港口裝卸設備加快走出國門。
而中國獨特的社會環境也為跨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尤其是“一帶一路”的新形勢下,外資企業應思考如何發揮在網點、客群、產品上的優勢,為中資企業提供一流的服務;另一方面海外的跨國企業在中國的進一步業務發展,必須要有良好的投資、基礎設施和人員,去服務多元化的需求,把國外成功的實踐引進中國。
分析人士認為,跨國企業的不斷增多不僅有利于中國學習各民族文化、商業等優秀成果,也有利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中外企業間的交流、借鑒,催生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商業的繁榮,在增強各國人民交流互動的同時,也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