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倩
1月17日,記者在山西省政府新聞辦組織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山西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61號正式公布,自2019年2月15日起施行。該《辦法》是目前國內專門針對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出臺的第一部政府規章,填補了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沒有法律依據的空白,是對山西省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的豐富和完善,將對國內相關領域立法工作起到示范和借鑒作用。
《辦法》共六章三十六條。主要規定了立法依據、社會力量的定義、參與的原則、縣以上人民政府及文物部門的職責。第二章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利用部分,是《辦法》的重點,也是該《辦法》最大的亮點。首次系統規定了不可移動文物認養的范圍、程序、年限,明確了不可移動文物認養后的用途、認養人的權利和義務,并針對文物的修繕和利用設置了禁止條款,回答了文物部門和社會力量最關注、最關心的不可移動文物如何認養、認養的年限多久為宜、認養后如何利用等問題。第三章博物館公共服務部分,主要是鼓勵、引導性條款,除了對非國有博物館登記、備案、免費開放等作出規定外,更多地明確了相關扶持政策。如:可以申報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政府通過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予以扶持,享受土地、稅收、規費等方面的優惠,以及國有博物館對非國有館的支持等。第四章文物保護志愿服務部分,明確了志愿服務參與的范圍,以及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的權益。第五章法律責任部分,主要是針對設置的禁止性條款明確了法律責任。第六章是附則。
山西是文物大省,文物資源豐富,保護任務繁重。面對繁重的文物保護任務和拓展利用需求,僅靠各級政府的力量遠遠不夠。2017年3月,山西啟動實施了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文明守望工程”,發起了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利用的動員令,號召社會各界力量通過不可移動文物認養和出資修繕、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公共服務、文物捐贈、文物看護巡查、流散文物回歸、文博志愿服務、文物交流合作等多種渠道廣泛參與,用愛心傳承文明,用真情奉獻社會,用行動構筑偉業。通過近兩年的實踐,“文明守望工程”各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文物宣傳力度明顯加強,社會各界包括新聞媒體關注、支持、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熱情進一步高漲;全省認養(出資修繕)項目共計62個,其中,已完工的項目23個,吸引社會資金1800多萬元;正在實施的項目17個,擬開工的項目22個;非國有博物館創設13家;文博志愿者積極參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紅色記憶V計劃”活動,征集拍攝的157部作品中,17部獲一、二、三等獎。2018年,“文明守望工程”作為一項重要改革,被寫進國家《文物事業改革開放40年光輝歷程》中。
2018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探索不可移動文物使用與管理,健全社會參與機制,積極引導鼓勵社會力量投入文物保護利用。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為喚醒公眾文化自覺、實現文物保護成果社會共享,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守土盡責的擔當精神,在山西省司法廳的大力支持下,山西省文物局完成了《辦法》初稿,幾經修改,于2019年1月2日省政府第20次常務會審議通過。
社會力量參與涉及到了文物保護工作的方方面面,該《辦法》僅就目前全省社會力量參與最活躍的不可移動文物認養、博物館公共服務、文博志愿服務三個主要方面,對社會力量參與行為進行了規范。《辦法》通過明確責任義務,明確相關引導扶持政策,破解山西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中面臨的瓶頸和難題,保障文物所有人和參與方等各方權益,使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過《辦法》的貫徹執行,將會促進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文物保護利用中來,擴大文物保護工作的群眾基礎,為山西由文物大省向文物強省邁進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對于走出一條符合山西省情的文物保護利用新路、推動全省文物事業繁榮發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