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利芬
今年初,有兩條科學新聞引發了公眾的關注: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中國將于2020年實施火星探測任務。
“嫦娥四號”登月,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它在升空時還攜帶了一個微型生態系統準備種菜養蠶??茖W家表示,這次實驗對幫助了解人類未來如何在地外星球生存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計劃穩步推進,因為對人類而言,火星具有與地球非常接近的環境,人類未來是否可能在火星生活一直是公眾關注的話題。
人類對于月球和火星,其實一直很有興趣。所不同的,對于在地球外生活或外星人,以前只能在科幻小說或科幻電影中探討,現在可以由新聞現實引發遐想。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的科學家甚至在論證,要不要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能否利用3D打印技術在月球上利用月壤建房子。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科幻與現實的距離,對一些人來說,不過一墻之隔。比如,卡爾·薩根正是因為在年幼時觀看了一部太空題材的科幻作品,從而被激發起強烈的好奇心,并對天文學產生了濃烈的興趣,最終成為卓越的天文學家。
近年來,隨著人們科學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想象外星生命有可能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這種假設性的科學構想,是社會的進步。
以中國為例,以科幻電影為龍頭的科幻產業,近幾年在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作品的帶動下開始全面起步。他的《流浪地球》《三體》等作品不僅被科學普及出版社等出版多個版本,還被改編成電影。僅在即將到來的豬年春節檔就有兩部要上映,一部是寧浩執導的科幻片《瘋狂外星人》,其靈感源自劉慈欣的《鄉村教師》;另一部是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
其實,回溯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是“神”大于“形”;20世紀90年代開始追求華麗火爆的特效,以制造視覺奇觀為看點,多半是“形”大于“神”;再到現在,科幻電影開始步入泛科幻時代,人工智能、外星生物等題材層出不窮。不變的,是人類對“外星生命”的興趣依然不減。人們可以借此更好地反思人類在地球和宇宙中的位置。
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次太空探索新聞或科幻電影的出現,都是對大眾很好的科普機會,值得每一位科普工作者關注和熱情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