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描寫指在文章中,對人物在一定環境中的心理狀態、精神面貌和內心活動所進行的描寫,是作文中表現人物性格品質的一種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寫人物的內心獨白,寫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讓人物毫無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聲,說出自己的歡樂和悲傷、矛盾和愁郁、憂慮和希望,使讀者透過人物的外表,看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如都德的《最后一課》,文章之所以具有特別感人的藝術魅力,與作者嫻熟地運用細膩的心理描寫是分不開的。
【課文導入】
例1.那天早晨上學,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況且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例2.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婉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
例3.可是他有足夠的勇氣把今天的功課堅持到底。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一堂歷史。接著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頭兒已經戴上眼鏡,兩手捧著他那本初級讀本,跟他們一起拼這些字母。他感情激動,連聲音都發抖了。聽到他古怪的聲音,我們又想笑,又難過。啊!這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
【技法講解】
作者在刻畫小弗郎士的形象時,主要是借用心理描寫來完成的。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有助于讀者直接了解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從而進一步準確地把握其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征。如例1中的這段心理描寫,就刻畫出一個天真調皮的小學生的形象,相信也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此外,作者將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與直接的心理活動描寫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使小弗郎士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融為一體,進而使小弗郎士所見到的景物、人物等都蒙上了一種感情色彩,與文中對心理活動的直接刻畫相契合,相輔相成地反映出小弗郎士此時的心理狀態。如例2中,對環境的細膩刻畫就形象地寫出了小弗郎士的那種因害怕遲到而急于趕到學校去,又被路邊景物所吸引,既留戀卻又不敢再停下來觀賞、玩耍的復雜心情。
在刻畫小弗郎士的形象時,作者還運用了兒童化的語言來表達。如例3中,在聽到郝叟老頭兒拼字母的古怪聲音時,“我們又想笑,又難過”。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兒童才會這么想。這些富有兒童化色彩的語言的運用,使小弗郎士的形象更加生動鮮活。
簡而言之,作者在文中靈活地運用各種心理描寫刻畫人物,但無論用什么方法,他都準確地把握住了小弗郎士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顯真實生動。
【即學即練】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
今天早晨,隔壁病房那個9歲的女孩走了,聽說她和麥加得的是一樣的病。她說長大了要嫁給麥加哥哥,可是還不到一個星期,她就走了。她的媽媽像瘋了一樣,呼天搶地,可能整個大樓里的人都聽到了吧!她媽媽發出的聲音撕心裂肺,讓人聽了心里發緊。
麥加想喝水,卻忽然發現媽媽不見了。他下床四處尋找,看到媽媽躲在走廊拐角的地方偷偷地用紙巾擦眼淚。麥加知道媽媽是怕自己看到,所以只能躲在病房外面。
麥加一直以為,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堅強、最能干的人,所有的難題到了她手里都會迎刃而解。可是今天媽媽哭了,哭得很傷心。媽媽可能是由隔壁的女孩想到他了吧?麥加心中有些難受,他不僅不能帶給媽媽快樂,反而帶給媽媽憂傷。
……這個問題讓麥加無比糾結。
—— 積雪草《來自天國的小雪花》
“……”處省略了麥加的心理活動,請根據上文補寫出來。
(100字以內,答題紙自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