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文 洪菊華
【摘要】所謂海綿城市,是一種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設計中基于海綿城市建設,融合百姓使用功能,結合場地自身特征及人文特色,形成高品質的城市綠色公共空間,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更是城市精細化建設、提升品味的重要手段,本文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城市公園;海綿城市;海綿措施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增加該區域的綠地面積,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城市雨水調控能力。
本方案設計中以自然生態景觀為主,在保證水晶湖公園生態意義的前提下,結合城市功能營造舒適自然的城市公園景觀,為周圍居民提供多處休閑活動空間、親水平臺、觀賞棧道、運動場地。
1、水晶湖公園現狀概況
水晶湖公園位于沈陽城區東部,東側臨近高官臺街高架橋,為城市快速路;北側臨近東貿路,為城市主干路。且整個公園被兩條規劃路分割成三個部分。 公園東西兩側用地為居住用地,包括水晶城、保利香檳國際、高官家園等居住區;北側為東北建材市場。
公園規劃范圍西起現狀路,東至規劃一街,北至東貿路,占地面積19公頃。其中湖面面積4.5公頃。
基地內有大面積魚塘,公園西側為輝山明渠,區域內輝山明渠長約860米,河道平均寬約5米。輝山明渠比水晶湖在豎向上高5米左右。輝山明渠河道兩側駁岸形式以自然式護坡為主,水質污染嚴重,水流緩慢。
2、水晶湖公園景觀規劃
加強公園整體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創造怡人的生活環境,為市民創造多種類型的休閑空間,為人與自然的接觸提供更多的機會;充分利用現狀湖面景觀,重視和增強水域景觀的可達性,最大限度滿足人們的親水性。
從周邊的用地功能角度出發,結合現狀良好的自然景觀條件,將公園設計分為三個功能分區。
休閑景觀區:區域內布置開敞的公園廣場、適合休息的林下區域、兒童游戲場地和多種運動場地等,是水晶湖公園設計中活動區相對集中的區域,營造活潑健康的城市運動空間。
生態景觀區:生態景觀區是水晶湖公園的核心區域。結合現有湖面地形設計的跌水、退臺、棧道等空間豐富的生態觀賞性景觀,并在輝山明渠與水晶湖之間設置水閘、水泵等水利設施,在保證景觀效果的同時,最大的發揮水晶湖在城市中的海綿作用。
景觀漫步區:設計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等休閑景觀,結合棧道、觀景臺、生態種植等形成城市科普漫步區域,營造舒適優美的城市休閑空間。
3、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
3.1總體原則
水晶湖公園現狀水面面積較大,綠化程度高,建設條件較好,有利于形成“滲、滯、蓄、凈、用、排”雨水徑流全過程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公園在設計中首先要突出對雨水調節作用,運用海綿設計手法,保護場地現有的自然生態本底,落實對雨水的科學化管理。在滿足生態功能的同時,將海綿措施進行景觀化處理,實現生態功能與使用功能的完美結合,形成主題鮮明的海綿城市公園。
3.2海綿目標
公園的海綿設計以吸收、減緩、凈化、調蓄為主要目標,依據《沈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結合公園的實際情況,確定公園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95%,相當于56毫米降雨不外排;徑流污染削減率為60%;公園綠地內可滲透地面比例為100%,結合地形地勢、水系、景觀設計,將公園劃分為多個匯水分區,雨水收集范圍主要為公園的周邊道路及公園自身雨水。確定公園的總調蓄水量1.1萬m3 。
3.3規劃策略
公園現狀地勢北高南低,輝山明渠自北向南流經公園西側,現狀輝山明渠水位較高,充分利用輝山明渠與水晶湖之間的高差,在輝山明渠與水晶湖的之間設置閘門及泵站,將輝山明渠的水引入水晶湖,設計形成多種觀水、近水、戲水的景觀形態,如疊水景觀、棧道景觀、濕地景觀、雨水花園等,實現對水質的凈化,發揮水晶湖的調蓄作用。公園南北兩個部分地形相對平坦,形成市民的主要活動區,中間區域結合水面形成環湖景觀漫步區。
公園內部雨水經透水路面或綠地充分滲透后,透過植草溝或旱溪進入雨水花園蓄存凈化后,或儲存在蓄水池中回用,或排入水晶湖補充水體,溢流雨水排入周邊道路市政雨水管道。周邊道路徑流雨水匯入道路綠化分隔帶后,優先通過線性排水溝進入公園內,經旱溪排入雨水花園(綠地)凈化,溢流雨水通過雨水管進入市政雨水管線或直接排入水晶湖。
3.4海綿基本措施的應用
公園的海綿設施采用灰綠結合的形式,設計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水生植物塘、植物緩沖帶、旱溪等綠色海綿設施及滲井、雨水調蓄池等灰色海綿設施,徑流雨水經雨水花園凈化處理后儲存在調蓄池中,用于周邊廣場、道路和綠地澆灑及湖泊補水。
3.4.1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
分散式設置塊狀下沉式綠地,收集路面和綠地徑流雨水,經雨水花園凈化處理后排入景觀水體;在滯水量要求較大且條件允許區域設置滲井,增強對雨水滲透能力。
結合地形地勢、下沉綠地及總體景觀設計,設置凈化型和滯留型雨水花園,凈化后的雨水可回用于澆灑綠地和補充景觀水,雨水花園的蓄水層厚度基本為100~300mm。
3.4.2水生植物塘、階梯石籠
在輝山明渠與湖面交匯處入口、出口及湖面水流緩滯區域設置水生植物塘、階梯石籠,采用火山石等空隙大的石材蓄積雨水,削峰減量,利用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去除水中污染物,增強水體生態修復功能,提升景觀環境,減緩明渠匯入處的水力沖擊。同時打造旱溪花園,實現對雨水的滲透和利用,種植既抗旱又耐濕的觀賞性草本植物,豐水期時為濕地景觀,枯水期時為花谷景觀,增加生態科普內容。
秋冬季,應注意及時打撈水生植物,防止植物在塘內腐敗,導致氮磷等營養物質增加,影響水質。
3.4.3植草溝、植被緩沖帶
臨近市政道路及游人活動場所周邊設置轉輸型植草溝,用于轉輸雨水徑流;小型下沉綠地間通過植草溝連接,將雨水輸送至下游凈化設施內。植草溝內的植物不宜太高,以免影響過水效率。
公園周邊設置植物緩沖帶,路面徑流雨水依次經過碎石消能區、種植消能區、植物慢生區、快速生長區及凈化區,匯入輝山明渠。植被緩沖帶主要借助草本植被,喬木、灌木及速生植物的截留凈化作用,減小地表徑流的同時滯留污染物,坡度一般為2%~6%。
公園在設計中運用鄉土植物群落,形成穩定的生境,為人和生物提供各類生存與活動空間,同時利用氣候條件,在植物配置上突出季節變化特征。
3.4.4透水鋪裝
公園全部采用透水性鋪裝,道路、廣場透水鋪裝率為100%。透水鋪裝為全透型結構,包括透水型鋪裝材料和透水墊層、基層,使雨水能滲入、儲存在土壤中,實現就地消納,補充地下水。
3.4.5波浪樁生態駁岸
由于輝山明渠水位較高,水晶湖堤岸底部采用波浪樁對水晶湖湖岸進行加固,常水位以上部分種植植物,維護湖泊的自然生態功能。波浪樁生態駁岸受氣候影響較小,無需降水開挖;綠色環保零排放、無揚塵,對水質無影響。
3.4.6綠色屋頂
結合公園管理用房及公廁建設綠色屋頂,公園綠色屋頂率為100%。采用簡單式種植方式,以種植地被植物、低矮灌木為主。種植土宜選擇輕量化的改良土或無機種植土,厚度為100mm~300mm。
3.4.7雨水回用
在公園西南側管理用房旁設置50m3雨水調蓄池一座,東貿路及公園的雨水徑流經雨水花園凈化處理后儲存在調蓄池中,可供附近陽光草坪的澆灑。
在公園的公廁附近設置加水站一座,水源為東部污水廠中水,用于湖泊補水及周邊廣場、道路和綠地澆灑,同時為環衛工人、市政工人及公園游人等提供休息、便利的空間。
結語:
公園設計中秉承生態理念,除雨水利用等環保手段與設施外,將公園節點與輝山明渠在綠廊、綠道、功能、海綿等方面進行整體考慮,充分發揮城市湖泊的生態價值,運用海綿城市理念,凸顯優美清新的水韻生態,打造功能多樣的現代城市濱水公園,增加城市公園的功能性,提高城市公園的綜合活力,營造舒適活潑的城市環境,形成一個生態環境良好,海綿示范作用顯著的整體區域。
參考文獻:
[1]石鐵矛,李團勝等.《人居環境建設的城市景觀生態方法》.規劃師.1999.
[2]陳昌篤.《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發展和實際應用》.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0.
[3]夏北成.《城市生態景觀格局及生態環境效應》.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楊學文,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遼寧沈陽;
洪菊華,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遼寧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