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建筑行業提出了“海綿城市”理念,并得到了廣泛應用。“海綿城市”理念自身的優勢較多,如: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的自然災害應對能力,并且可以將吸收的雨水完成蓄水與凈水。將該理念應用到綠色校園設計中,將校園打造成一個“海綿體”,從而促進綠色校園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海綿城市;綠色校園;設計
在城市建筑工程建設中,尤其是在排水以及防洪澇方面,海綿城市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政府對建筑行業具有較大的支持,給予的經濟補貼也十分充足。“海綿城市”理念主要在景觀設計與綠地規劃中體現出來,但該理念在校園設計中還沒有較多應用。在綠色校園設計中對“海綿城市”理念進行應用,將其打造成一個“海綿體”,促進綠色校園的可持續發展。
1、基于 “海綿城市”理念的綠色校園設計構思
在“海綿城市”理念被提出以后,越來越多的校園在設計規劃的時候應用該理念。當前在城市總人口當中,學生人口數量的占比為6.88%,具有較大的人口基數,是“海綿城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當前校園都具有較大的占地面積,建筑數量也比較多,大部分都屬于瀝青覆蓋的“灰色空間”。這樣就導致在多雨季節時,大量的雨水不能滲透到地下,造成水資源的流失與浪費;在少雨季節時,因為熱島效應,對水具有較大的使用量,進而增加了城市的供水負擔;再加上校園當中大量的“灰色空間”缺乏較高的欣賞度,無法將節約用水的意識直觀的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海綿校園”就是提出雨水有效收集與利用的計劃,如若在校園設計與規劃中應用了該理念,可以進一步提高對水資源的利用率,并且還對校園用水有較好的節約。將校園中大量的“灰色空間”轉變成“綠色空間”,在給學生樹立節約用水意識的同時增強觀賞性。
2、綠色海綿校園生態理念的貫穿
2.1構建屋頂花園灌溉系統
屋頂雨水收集具有較多的優勢,如:受人影響較小、收集集中性較強、雨水質量較好、運行維護簡便、收集系統簡單等,是多種雨水收集方式中最有利的一種。因為在校園規劃設計中會有比較多的建筑物,并且體量也比較大,屋面徑流量比較多。
當建筑物屋頂結構板滿足相關負荷要求以后,可以將屋頂綠化設計應用到校園建筑物設計中。因為建筑物的屋頂位于空中部位,因此在屋頂開展種植的時候,沒有較厚的土層與較強的土壤蓄水能力,而土層與蓄水能力是阻礙屋頂綠化的主要因素。根據該特征,決定使用屋頂積雨完成灌溉,從而有效的緩解屋頂土層蓄水能力差的問題。在方案規劃中,對屋頂高低錯落有致的特點進行充分利用,將其分成三個空間完成綠化,分別是:休閑區、種植區、觀賞區。將屋頂較高的位置處布置成休閑區,可以利用防腐木材完成裝飾,給學生提供較好的休閑場所;將屋頂中間位置布置成種植區,可以使用“凹”造型,不僅使雨水的輸入輸出更加方便,還可以讓學生在這個區域自主開展種植,讓學生有更好的種植體驗;屋頂較低的位置處布置成觀賞區。
2.2構建建筑中雨水循環利用系統
從“海綿校園”的層次上來說,收集雨水并進行過濾后轉換成日常用水,這種方法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形成了良好的雨水循環利用系統[2]。與屋頂雨水質量相比,地面雨水質量較差,在對其進行使用的時候必須要經過充分的過濾與管理。在校園當中的公共用地,如體育場、停車場,要使用植草磚等滲水性好的鋪裝材料進行鋪裝,確保地表積水更好的完成滲透。這種鋪裝不僅具有較好的過濾作用,還具有較強的蓄水能力。這種鋪裝在夏季還可以降低地表溫度,另外,在對露天綠色中庭進行設計的時候,其底部就屬于一個蓄水池,可以將屋頂雨水引到這里,在夏季天氣十分炎熱的時候,蒸發了表面的水分,進而降低空氣溫度,這樣,即使室內沒有冷氣,其溫度也比室外溫度低。
例如塞勒姆州立大學濕地走廊,其主要是由一塊斜坡休閑草坪與大約955米長的生態草溝組成,然后向濕地區域延伸,其對所有的雨水徑流進行了匯集。該濕地走廊位于校園中使用率較高的區域,將雨水管理與土壤修復有效的結合起來進行合理設計,并將其各種的優勢與作用充分的體現出來,成功的完成濕地走廊,構建了有效的平衡了雨水管理與土壤修復。在自然降雨與人工操作有效的結合下,校園不再煩憂積水問題,教師與學生也可以更好的對校園美景進行享受。
2.3營造有雨洪管理教育導向價值的戶外環境
為了將具有雨水管理教育價值的戶外環境進行更好的營造,可以對具有雨水調蓄功能的戶外休閑廣場進行設置。戶外休閑廣場可以采用下沉式廣場,將其當作是學生進行讀書、交流、休閑娛樂、觀察的戶外課堂,同時其還對雨水儲蓄功能有較大的發揮。廣場所采用的下沉空間主要是半圍合的,將鵝卵石、植草滲水鋪裝、原木木板等材料鋪設到地面上,給人感覺自身與自然有更好的親近。雨水一開始在原木坐臺中間的景觀植被上進行降落,然后通過多層臺階滲透到植草溝當中,從而完成二次過濾,最終向鋪設透水性鋪裝的廣場流入。將具備雨水收集功能的戶外課堂布置在廣場的中央,縱向高低不同的植被景觀對廣場進行了分隔,半圍合的植被使空間空曠感與單一感得到有效消除。還可以將小型的表演平臺設置在廣場中央,教師與學生可以在該平臺上完成學習與互動。廣場中的溢流口要連接排水設施,將大量滯留的雨水引流到水景池塘中。對雨水收集各個階段都進行詳細的解說并設立標識,標識對雨水收集全過程進行了整合,并根據控制雨水徑流的過程以及路徑向學生傳達雨水調蓄理念。
結語:
對“海綿校園”設計理念的提出與實施,主要是結合水資源利用進行有效的開展,其具有較強的生態環保理念。本文結合屋頂雨水與建筑雨水的利用,對“海綿校園”的建設提出了一些有效建議。當前我國“海綿城市”的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發展十分不成熟,還需要社會各界一同努力打造“海綿城市”。“海綿校園”的建設可以給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提供更好的環境,具有較強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徐安琪,李宇航,劉廣征.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綠色校園設計[J].城市地理,2016(2X).
[2]邵怡然,石冰.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綠色校園設計[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6.
作者簡介:
張倩,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