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筠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指標的不斷提高,居民對生活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追求都有了更多樣的需求,居住區環境,作為居住單元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綠地環境的改善,也成為居住區環境優化的重要環節。本文從大連7個居住區實例出發,通過實地調研和走訪,整理總結了7個居住的基本情況。針對大連居住區綠地實際存在的問題,提出居住區綠地發展優化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規劃設計;居住區;綠地功能
在我國城市規劃的體系中,居住區綠地可分為公共綠地、專用綠地、宅間綠地和道路綠地,而在風景園林體系中又可分為開放式綠地和封閉式綠地,其主要強調綠地使用的功能性。居住區綠地雖然不同于城市公園的大面積、大規模,無法對城市大環境造成明顯的改造與影響,但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存在于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之中,在細微之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1、大連市居住區綠地現狀問題
本文選取大連7個(第五郡、藍灣、明秀山莊、普羅旺斯、青云林海、天琴山、中航國際廣場)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區著手,對大連市居住區綠地進行剖析,并總結出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綠地功能劃分不明確
大連地區受地形的限制,在居住區綠地設計中很容易出現功能缺失和功能疊加的問題,大連地區的多山地地形特征,其優點在住區綠地設計中能被利用于山體的景觀建設中,而缺點是在設計中容易造成功能的不合理及缺失情況,在大連居住區中綠地缺少大的公共活動空間及功能重疊的現象屬于共性問題。
1.2人性化設計的缺失
居住區綠地設計中由于地形或者開發商為提高居住區綠地率而建設的非功能性綠地等原因,而造成的綠地設計缺乏人性化,而使綠地本身的功能未能得到合理的利用,例如中航國際廣場住區內的綠地其綠地總面積較小且基本無居民可進入的綠地,且住區內綠地及公共活動空間缺少私密性;青云林海住區的綠地設計中人為的把綠地設計為居民不可進入型綠地;普羅旺斯住區的綠地設計中也無可供居民進入的綠地(表1-2)。
1.3植物種植缺乏層次
普羅旺斯中可以看住區內基本上都是規整式的植物結構,沒有自然景觀搭配,結構單一。道路兩側的綠化帶,因小區道路建設施工的先后順序問題,造成道路兩側綠化建設緩慢或者直接被忽略的情況,明秀山莊的綠地植物配置不合理,造成地表裸露等情況(表1-3)。
綠地植物種植缺乏層次一般是由于在綠地設計中缺少因地制宜等的特色設計而是用統一的結構模式對小區的植物進行統一種植,而造成景觀的特色的缺失,同時由于綠地植物的缺乏合理的養護,而造成綠地植物的死亡等現象。
2、大連市居住區綠地功能細化建議
2.1親子、游戲功能細化
主要針對人群為兒童及陪伴兒童的家長,現狀居住區內一般設有健身器材、兒童滑梯等設施,但其不光針對于兒童使用,專業性不高,同時缺乏親子間的互動性和游玩性不強。細化該功能的目的為在居住區綠地內營造出可供兒童游玩的專用場所,加強親子互動,增強可游玩性[1]。
建議與住區功能綠地及庭院綠地布置,其形式可以兒童游玩設施為主,例如滑梯、小型水上游園(有水系景觀的小區可結合水系布置)、親子戶外場所(小區臨近山地的集中綠地內布置)等。設施維護方面可分時間段、分批次管理,在小區綠地人流量大的時段可控制兒童游玩時間,以方便居民進出及散步為主,而在人流量較小的時段可放寬游玩時間。
2.2社交、群聚功能細化
針對小區所有居民?,F狀居住區內由于綠地功能劃分的機械化和對大開敞空間的要求,致使居民的社交僅在公共綠地內進行,而公共綠地又缺少一定的私密性及人流量過大,不便于居民的社交和群聚。細化該功能的目的在于營造使用與不同人群的社交、群聚場所,從而達到合理鄰里的作用。
建議結合居住區綠地內各種綠地進行布置,例如在公共綠地周邊設置小型群聚場所如小茶亭等,可供居住區內老年人聊天、打牌等;在庭院綠地設置兒童游玩場所及體育設施場所,如小型羽毛球場,可供年輕人運動休閑;在道路綠地兩側可設置座椅等設施,可供居民進行休憩娛樂等。
2.3健身、便捷交通功能細化
針對小區所有居民?,F狀居住區內一般設置一些簡單的健身器材,如踏步機、單雙杠等簡易設施,其利用率一般不高,同時也難起到健身的作用;住區內的宅間集中綠地的劃分如不得當,很容易造成小區居民通行繞路的現象,結合對居住區內居民的行為習慣,在集中綠地內打通人行道路,同時在道路周邊設置專業健身器材,從而達到健身、便捷交通功能細化的要求。
建議在宅間綠地、公共綠地等集中綠地面積較大的地區布置連接小區內各居民樓的林間小道,道路兩側選取相對較大空間布置專用健身器材,達到居民在就近回家的途中能夠鍛煉身體的需求。
2.4私密、心理疏導功能細化
針對小區所有居民。現狀居住區內對綠地空間的私密性和心理疏導空間建設比較欠缺,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居民生活節奏過快,生活壓力大等問題,在小區內營建可供居民心理疏導放松的綠地空間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新趨勢。傳統居住區綠地的私密空間,一般利用小區周邊的、可利用率不高的區域進行建設,從而造成壓抑、憋悶的空間,不能起到疏導心理的作用[2]。
建議在公共綠地及庭院綠地等集中綠地面積較大區域,設置視線單向通透又具有半私密性的空間,例如在公共空間靠近小區內部的視線通廊節點,設置面向節點通廊、背向山體或住宅樓山墻的小型建筑小品,以期達到既能保證居民在其中心情舒暢,又能使空間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參考文獻:
[1]張智遠,劉德明.寒地城市社區兒童室外環境設計對策[J].低溫建筑技術,2009(08).
[2]劉丹,賀金紅.社區歸屬感的營造—公共空間的重要作用[J].住宅科技,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