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僅有3.6平方米,缺房戶達869萬,占城市總戶數的47.5%,近一半城鎮居民無房可住。而40年后的今天,中國人均住房面積已高達40.8平方米,套戶比高達1.13。改革開放40年以來,從筒子樓、石庫門到家屬院、住宅區,從福利分房時代進入市場經濟的商品房時代,中國住房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需注意的是,在我國住房環境發生完全改變后,我國住房體系也將面臨著第二次“改革”。
房改:從“蝸居”到“適居”
楊清家住太原,在她出生后的20余年里,她一直同父母、祖父母生活在一個40余平方米的房子。“我們家那個時候已經算條件很好的,由于母親和祖父是在同一家單位就職,所以單位給兩家人共同分這套一間半的房子。”
2014年,24歲的楊清體驗到人生中第一次搬家。全家五口人搬入了近150平方米的商品房。“我不僅有了自己的房間,家里還有了書房、客廳與餐廳。”
楊清應該算是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改善的縮影。的確,1998年房改之前,我國城鎮居民住房多為公房等福利性質由所屬單位或機構分配房產,一條長廊串聯著許多個單間、或是上海石庫門類型上下三層共用廚房等公用設施是當時較為典型的居住環境,這種房屋面積小,沒有獨立廚房和衛生間的設計,降低了居住環境與居住品質。
原國家建設部副部長楊慎此前的調研數據顯示,從1956年到1986年30年間,全國城市僅蓋了7億平方米住宅,按照50平方米一套,折1400萬套,平均每年47萬套。“1985年國家對城鎮住房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是人均住房面積僅2至4平方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40年間,城鄉居民住房狀況實現了改天換地的變化。1978年城鎮住房僅人均6.7平方米,2018年將超過38平方米。農村住房更是經歷土坯、磚瓦、平頂、樓房變化,從1978年的8.1平方米,2016年達到人均45.8平方米。中國房地產業從零出發,到2018年房地產增加值占GDP的6.5%以上,住房相關經濟占到國民經濟的20%,房地產投資占GDP的13%以上,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
“我國住房已從全民蝸居時代到基本適居時代。”恒大集團研究院院長任澤平表示,我國城鎮住房套均面積從約45平方米增至89平方米,中國城鎮居民從筒子樓住到住宅小區,從全民蝸居到基本適居,住房事業取得巨大進步,這主要得益于上世紀90年代從福利分房到住房商品化的住房制度改革。
棚改:10年1億多住房困難群眾“出棚進樓”
2013年,礦工任勇拿到了80多平方米的新居鑰匙。46歲的他出生在礦上父親建造的一間10平方米土窯里,上世紀90年代一場大雨土窯坍塌了,他又建起了40平方米的磚房。
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李棟梁說,山西是我國典型的煤炭能源地區,因為國有工礦企業較多,當時因礦設市、因廠設區,大多數企業建廠時都是先生產后生活,形成了大量的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居住條件簡陋、基礎設施匱乏,居住環境臟亂差,水電氣等基本生活條件難以保障,甚至大多存在嚴重的地質和火災隱患。
2005年,遼寧省率先啟動礦區和老工業區棚戶區改造計劃,標志著我國棚戶區改造工程的啟動。2007年8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快集中成片棚戶區的改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