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霄明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人們文化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為了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現代劇場建筑設計也應與時俱進,從功能流線、舞臺及觀眾廳的空間布置、視線、燈光、聲學、舞臺機械的選型等幾個方面來統籌考慮現代劇場的建筑設計。
【關鍵詞】現代劇場;建筑設計
1、現代劇場建筑設計要點
1.1總平面布置
現代劇場的人流量大且復雜。因此在設計總平面布局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功能的入口、廣場、道路、場地景觀綠化及場地停車的布置。
首先是不同入口的設置,觀眾與演員、工作人員、內部運輸等的出入宜各自設置通道和出入口,有大型會議要求的還需要考慮貴賓車輛的出入停放和回車的可能,做到流線便捷,互不干擾。其次考慮到觀演建筑中觀眾流線的大量性與集中性特征。將主要入口方向盡量朝向城市主要道路等觀眾主要前來的方向。同時在觀眾廳和城市道路之間設置入口廣場,起到引導人流、強化劇場入口位置的作用,協調劇院這類大體量建筑與周邊道路的比例關系,同時滿足進場和散場時大量集中人群停留和活動的疏散要求。
1.2劇場建筑功能分區
劇場功能區塊主要由觀眾使用、演出和輔助管理三個部分組成。其中觀眾部分主要由門廳、觀眾廳、休息廳等功能組成。而演出部分包括舞臺演出部分和演出準備部分。舞臺演出部分包括了舞臺、樂池、舞臺機械設備及電氣設備等相關用房。演出準備部分包括化妝室、服裝室、道具間、更衣間、排練用房和美工室等。最后是輔助管理部分主要由辦公、值班、售票、配電間空調機房等。
1.3劇場建筑的視線、燈光及聲學設計
劇場建筑的主要功能就是觀眾的“看”和“聽”。因此劇場的視線、燈光及聲學設計是直接影響到劇場主要功能的設計因素,也是劇場建筑區別于其它類型公共建筑的主要工藝技術要求。
1.4舞臺設備的選型
舞臺設備的選型需要根據后期劇場運營要求來配置,可以適當超前配置。避免造成前期投入過多,后期設備利用率低甚至閑置不用的情況。
2、現代劇場建筑設計實例分析
2.1實例介紹
本項目基地位于平陽縣昆陽鎮城東新規劃區域,基地用地性質為文化、展覽、休閑、行政辦公用地。平陽縣文化藝術中心主要由三部分功能組成,包括1230座大型乙等劇場、小型乙級電影院(含5個電影廳)及群文活動中心組成。工程總面積31528㎡,其中地上面積:18006㎡,地下面積:13522㎡。建筑層數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建筑高度15.9m,舞臺臺塔部分為單層建筑,最高點高度31.5m。下文就其中的劇場部分展開探討。
2.2建筑設計分析
(1)總平面布局:平陽縣文化藝術中心,是包含了劇場、電影院、群文中心等不同功能的建筑,為了避免前往不同功能分區的流線互相干擾,將不同的入口分開設置。其中劇場的觀眾入口設置在南側和西南側,可以將南側城市主干道和西側鳳凰文化廣場兩個不同方向的人流引導到文化藝術中心的劇場。電影院的主入口設置在南側。次入口設置在西側,主要用于散場人員疏散用。群文中心的入口設置在西側與文化廣場的聯系更加便捷。
(2)劇場功能排布和內部流線組織:平陽縣文化藝術中心的劇場部分是文化藝術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和主要體現建筑功能屬性的部分,空間體量最大,因此座位布置在建筑的中間部位,其他功能區塊圍繞在她周邊布局。劇場入口門廳位于建筑的東南角,觀眾廳、舞臺、后臺按照順序依次排練,觀眾廳和舞臺部分為大跨度通高空間。后臺部分位于建筑北側,別為化妝間功能區、服裝間功能區、管理辦公區、排練后勤區。兩個觀眾休息廳位于觀眾廳的兩側,作為完場之后觀眾的疏散之用。舞臺觀眾廳相對應的地下室部分主要用作舞臺的臺倉部分和主要設備用房區域。
2.3劇場的視線、燈光、聲學、舞臺機械探討
(1)視線設計。本次平陽縣文化藝術中心的觀眾廳需要滿足戲劇、話劇、歌舞劇及大型會議的要求。設計按照建設方的要求以能夠滿足歌舞劇表演的最遠視距來設計,定為33m。觀眾廳的席位中間部分采用錯排法排布方式,減少升起高度,兩側席位正常對位布置,視線升起值定為0.06m。首排座位距離樂池最近距離定位2.4米,排距定位0.95米,其中第7排至第9排定位為貴賓席,排距擴大為1.1米。
(2)燈光設計。主舞臺區域設置了七道燈光吊桿,上面布置了天幕燈、頂光燈、天幕水平燈。依舞臺規模大小設置2~5道頂光。為消除耳光、面光、臺口燈光產生的陰影,每道頂光照亮一個景區,加強空間層次。舞臺后方天幕前3~6m處設置了天幕區燈光采用背投式。主舞臺的設置了兩層工作天橋。用于安裝天橋側光。天橋側光位于邊幕間隙,安裝在兩側天橋欄桿上的燈具。通過輔助演員面部照明,邊幕間隙投射到舞臺,加強立體感和特殊效果。觀眾廳的頂棚上部設置了兩道面光。第一道面光與臺口的水平距離約為9米,與大幕投影線以上1.5m點的位置的連線與水平線的夾角為50°。第二道面光與臺口的水平距離約15米,與臺唇前沿的連線與水平線的夾角為50。舞臺臺唇部分設置了升降樂池,因此設置了在舞臺臺口兩側分別設置了兩道耳光,分布用于舞臺中心及樂池部分的照明。投射角按耳光光線能射至表演區大幕線后6m處設置。光線經臺口邊緣與觀眾廳中軸線所形成夾角≦45°。在觀眾廳池座的后方設置燈光控制室,調試燈光以便達到最好的舞臺效果。在靠近側臺部分設置了調光室和功放室等設備用房。
(3)聲學設計。觀眾廳的聲學設計措施主要是爭取早期反射聲、吸收回聲、隔絕噪聲。本次觀眾廳設計主要采用以下措施。觀眾廳頂棚需做反射板,一般厚度20mm以上的硬質弧板。以調整反射板的角度來調整聲音的反射角度,使得的一次反射聲能夠均勻覆蓋全場。側墻部分前區1/3處的墻面沿臺口一側1.5m高墻裙做硬質反射墻為前中部觀眾席爭取早期反射聲,其余側墻做中等吸聲墻面消除多次反射聲造成的音質缺陷。后墻及頂面交界處做強吸聲處理,主要用于消除聲程超過17m產生的回聲。
(4)舞臺機械。舞臺采用鏡框是舞臺,品字型布置,考慮到將來劇場的運營方式主要靠出租場地給過路劇團及縣級劇團使用,以及召開縣級大會使用因此僅選用四塊舞臺升降臺及一塊升降樂池,并未設置車臺和轉臺。
結語:
劇場設計目前還在發展階段,缺少完善的理論指導,在劇場建設的過程中存在片面模仿的問題,造成前期投入大、后期運營維護費用高、實際使用率低等問題。劇場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功能流線、視線、燈光、聲學的合理布置,避免后期使用效果差,存在視線及聲學缺陷等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1]梁鼎森,梁路,許景峰.基于城市大視角的建筑符號——重慶市川劇藝術中心設計[J].重慶建筑,2018,17(12):59-60.
[2]滿頂.未來如何影響現在——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規劃概述[J].藝術評論,2018,16(1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