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我國老齡人口呈逐年遞增趨勢,國家經濟發展面臨重大轉型調整。畢竟機構養老的費用較高,隨著人們年齡增長自然而然的就出現了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模式。在城市舊居住小區改造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舊有社區提質改造過程中是老化改造的必要性,從基本戶外環境、配套設施和社區服務等方面提出適老化改造的建議。同時考慮現代網絡智慧發展,建議將大數據網絡等智能化手段服務于居家養老,在智慧社區建設和跨學科交叉等方面提出了舊居住小區適老化改造的路徑。
【關鍵詞】城市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路徑
中國社會老齡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居家養老模式依然是目前中國養老的主要模式。城市規模不斷擴張的過程中,建設時間較早的小區出現樓體殘破、園區景觀雜亂、無人管理等現象,但現存最大問題是老舊小區老年人居多,但在小區使用過程中并沒有注重改變居家養老的社區環境,多數老舊小區不能適合人居養老需求,本文從小區的空間環境、設備設施、信息介入、社區服務等方面,提出了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的路徑和方法。
1、“適老化”改造成為老舊小區提質的必要需求
1.1打造優質城市環境的需要
城市進程加快的過程中,城市總是攤大餅似的不斷侵蝕周圍的土地,城市中的原有園區慢慢變成老舊小區,由于地價的推動,開發商不能輕易開發現有小區土地,但與之對比的是功能齊備、環境新穎的高檔小區。這些光鮮亮麗的社區將老舊社區比的黯然失色,成為市民心中的一個痛,各地為改變城市面貌,政府先后開展暖房工程、補建安防工程等項目逐年改造老舊小區面貌。改造完的小區從環境面貌上達到干凈整潔的目的,一些策劃全面的小區還有自己鮮明的主題特色。煥然一新的小區面貌更好地融入了現代化城市格局,能夠極大增強城市內涵,吸引外來人口。老舊社區的提質改造是深得民心的政績工程,我們在創建文明城市和現代化都市的過程中,老社區不能掉隊,在社區改造的過程中適老性的設計不能忽視。
1.2社區人性化建設的需要
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老舊小區普遍老人居多,對適老環境有了更高要求。老舊小區的改造可以創建一個環境優美的生活空間,這對于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使老年人在小區內的生活更加能夠自理,人性化的生活環境使人們感覺到社區的溫馨,老有所養,老有所居。
2、城市舊社區適老化改造的路徑
2.1優化公共空間環境
現存老舊小區空地空間大,但空間利用率不高,部分區域雜草叢生、個別住戶私搭亂建現象嚴重。在小區提質改造過程中應對違章建筑予以拆除,清理雜草區域,清理私自畫占地面。公共空間配置在現有空間資源基礎上應合理規劃,將空間分級規劃,精心布置,廣場空間適合集體活動,園路空間適合休閑散步,小的節點、宅旁空間適合老人小聚閑聊。公共空間應考慮多樣化需求,集中空間、過渡空間、節點空間、半私密空間都應有所配置,滿足老年人及園區人群的不同使用需求。
公共空間綠化也應適當考慮老人使用需求。老舊社區現狀部分綠地空間被雜草覆蓋,灌木喬木養護不佳。北方地區屬于夏熱冬冷氣候,應注意高低植被結合:在活動空間北側設置低矮灌木,形成區域圍合,在開場區域邊緣宜種置高大喬木,避免阻擋活動視線,同時在夏季起到遮陽作用。植被樹種、色彩搭配等應避免沉悶、肅穆,符合老年人心理需求。園區種植可以增加居民參與性,適當栽植結果適中,提高社區人群參與性。
2.2設備設施的適老化改造
適老化住區的設備設施必須充分考慮老年人的行動特征。這些設備設施的改造,包括住宅外公共區域,和住宅內私人區域。適老化改造的主要設備設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老舊小區中大數量的多層住宅都以樓梯作為垂直交通的通道,部分老年居住者上下樓出入困難。有條件的小區可以采用簡裝電梯,但加裝電梯費用較高。電梯的大小應能保障輪椅的出行寬度,轎廂的扶手按鈕等需保證輪椅使用者高度,電梯與地面交接應保證平整,地面最好采用防滑措施,采用適應老年人需要的設計細節。其次可以采用樓梯扶手加裝輔助設施,中間樓層宜設置便捷座椅,方便老人臨時休息。
在園區公共空間充分發揮人車分流的安全性作用,加強園區道路的可達性,減少繞遠路程,增加或改建老年人使用停車位。目前多數的老舊小區里老年人居住比重偏高,機動車使用量較少,但是每逢節日,園區里來探望的親屬眾多,需要車位較多,規劃時要考慮這些車位的閑時利用問題,同時滿足小區病人救護、消防的需要。交通空間應加強無障礙化改造。小區內所有道路及公共部位均應考慮無障礙化,特別是人行通道、公共建筑的走道、住宅樓的室內外高差等部位,避免老人因高差變化產生磕碰受傷。公共活動區域應大量增加休息座椅,方便老年人隨時就近休息。為增強園區空間識別性可以設置明顯的設備設施,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強化小區的路徑、出入口、區域的可識別性,通過標志物、建筑小品、顏色、聲音、燈光等等,方便老人的識別。
2.3引入適合老年人需要的公共服務設施
適老的改造中不能單一關注老有所養,還要關注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舊小區現狀是極度缺乏或廢置公共設施,在改造時應當結合老年人的身心特點適當設置服務設施及場所或有效加以利用。在老有所養范圍,進一步加強健康管理機構配置,提供輔助照顧和日常體檢服務,有條件的可以輔助配置信息設備,如急救呼叫設施、視頻輔助系統、基于大數據提供健康檔案采集、監控等服務。休閑娛樂設施可以通過增置棋牌桌、花藝園圃、軟鋪舞蹈場地等設施,方便老年人開展社交活動,有利于身心健康。通過設立社區老年大學、社區圖書室、園區宣傳板等設施,開辟老年試用專區,使老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為家居養老增加活力。
結語:
綜上所述,現有老舊住宅是老化改造意義眾多。在老舊小區改造的過程中,建筑師需要提供一項項具體細致的工作,多方面考慮人的使用需求,并結合當地現狀做出最優答案。統籌規劃、注重細節、以人為本是改造的宗旨。社區服務設施的完善,可以增強使用人群居住的舒適性,提高城市對老年人口的承載力。為提升老年居民的生活水平,設計者需要考慮的事情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1]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加強老年人家庭及居住區公共設施無障礙改造工作的通知[Z].2017-10-19.
[2]孫瑞豐,李沙沙.居住小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活力”研究[J].吉林建筑大學學報,2018,30(4):48-50.
[3]李巖.寒地城市養老居住外環境設計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7.
[4]陳雨蒙.淺析城市老舊住宅適老化改造策略[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8-15.
作者簡介:
劉名揚,遼寧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遼寧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