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我國現代化的飛速發展,國內的建筑行業發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因此建筑學生態設計理念對建筑行業的未來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現階段,我國建筑行業飛速發展,對建筑學生態設計的意識明顯深化,生態建筑設計因此得以完善。
【關鍵詞】建筑學;設計;生態意識
人類文明、科技的進步,除了不斷的發展經濟、技術之外,還要注重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由于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資源、自然無止境的掠奪,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使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張和尖銳。人類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威脅,進而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良性發展的呼吁聲越來越高漲。從城市的建設著手,致力于將生態意識融入到建設當中。本文就以建筑學設計中的生態意識入手,對生態意識在建筑學設計中作起到的作用進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對生態意識對城市建設的影響進行探討。
1、建筑學生態設計原則
在建筑生態設計中應把握好兩個原則:1)以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礎;2)以人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筑生態設計最終要實現的是資源平衡,進而以最低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如今在生態設計標準與規范當中,各國對安全、排放和材料都沒有十分統一的規定。且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的生態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我國在建筑生態設計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但是其在應用的過程中會受到一部分客觀因素的影響。人文文化生態并非硬性指標,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很難把握這一指標的尺度。生態設計選址階段,要充分滿足該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該地區的原有自然生態景觀,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設計中展現建筑的生態美。
2、我國建筑生態設計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生態建筑方面主要存在一些問題:意識對建筑生態設計的理解方面有誤;二是在農村生態建筑方面還未形成系統的研究;三在實踐方面不是很重視,很少有建筑符合生態建筑標準。各國對于建筑的生態設計還未形成統一的概念。但是普遍都是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運用建筑學、材料學等諸多學科在不同的建筑環境中來合理地安排各物質的分布,使建筑物與周圍的環境形成一個適合人們生活的環境。
當前,還有不少建設設計人員認為生態設計就是在建筑物周圍增加綠化環境,或是在建筑物內部種植植被,又或者把建筑節能意識當成生態設計目標。因此,為達到建筑生態設計的目標,建筑設計人員應改善自身對于建筑生態設計的理解,把眼光不要局限在生態設計的表面現象。我國目前正在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城鄉之間的生態建筑系統研究有著很大的差別。目前,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快如上海等城市的建筑生態設計研究比較集中,像是東阿比地區等的農村以及以小小型的城鎮方面則沒有很大的研究。另外,生態設計研究人員在研究時也多是從單一專業出發,在各管野的研究都比較豐富,但是在綜合性方面就沒有太多的研究投入。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對于建筑生態設計方面也逐漸的重視起來。在建筑行業,也有不少人發表了一些具有指導意義的文章。但是我國目前很多的建筑生態設計還僅僅處于研究跌斷,在實踐方面應用的而不是太多,缺乏真正的建造設計實踐,此外,在計算機模擬方面還做的不是很多。
3、提升建筑學設計生態意識的措施
3.1協調外部環境
建筑與環境的結合首先需要因地制宜。在建筑學設計中,重點考慮建筑周圍環境,盡量多利用自然環境中的環境要素以及和周圍建筑、設施,達到良好的契合效果。另外,為了解決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問題,建筑設計還應該考慮自然氣候、季節變化等因素。例如江南園林設計中的鴛鴦廳,其建筑一分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別適應冬夏兩季活動。總的來說,建筑學的生態設計要達到風景為主體,建筑是一部分的理想狀態。
3.2新能源新技術的開發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型建筑材料不斷推陳出新,為提高建筑物的環境兼容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時新技術的開發,為建筑學設計提供了更為寬泛的選擇,建筑工程對于環境的影響也大大減小。例如利用新材料吸熱降溫,利用構造通風等建筑設計,不僅降低了建筑成本,更是使資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
3.3可持續資源的利用
太陽能、風能等資源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污染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能夠有效提升建筑學設計中的生態意識,促進現代化城市與生態系統的和諧相處。例如,優秀的自然采光設計可以減少對人工光源的依賴,節約能源。再例如通風良好的建筑設計不僅能夠提高室內舒適度,還能產生良好的空氣流通效果,降低了空調運行的損耗,也減少了氟利昂的排放。
3.4生態建筑
生態建筑是一個系統的概念,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生態學、建筑學相互結合的現代建筑思想。生態建筑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為核心,運用科學技術手段使建筑物與周圍環境有機結合,在最大程度滿足人們居住需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自然的物質交換和接納能力。
4、建筑設計生態化的未來發展展望
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建筑學生態研究水平以及現有的科技水平分析,我國建筑設計生態學中的建筑生態設計結構朝著生態化方向發展。在如今的建筑行業發展過程中,伴隨著這種發展的還有建筑結構本身。在建筑主體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即建筑結構的功能。所以,一旦建筑物的建筑結構出現了大變化,建筑設計也會隨之改變。另一方面,這種建筑設計結構的變化會很大程度地改善建筑使用的設備以及器材,比如,現在很多的建筑單位都應用了拉索結構,這就是一個因為建筑結構發生變化而產生的新事物。除此之外,在開展施工的時候,設計結構生態化同樣可以對建筑施工的資金投入起到很大的保障作用,還能夠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增強建筑物的物理性能。
結語:
在脆弱的生態系統面前,人類的生態意識漸漸開始蘇醒。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態意識逐步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學作為城市進步的排頭兵,更應該走在生態建設的前列,推動生態環境與現代化城市建設有機結合,促進可持續發展。未來的建筑學設計必定是生態設計的天下。
參考文獻:
[1]王洪新.論馬克思自然觀視野中的生態意識[J].學術交流,2017(2):89-92.
[2]李敏,張軍.生態文明與生態意識內涵研究[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7-9.
[3]王曉燕.景觀設計課程中微系統生態意識的培養[J].藝術教育,2017(11):3,9.
作者簡介:
陳雪,山東鼎實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山東諸城;
王蘭,山東鼎實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山東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