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近幾年針對醫療建筑和醫療設施的改造、增建進行了大力投資,為廣大百姓創造良好的就醫條件、提高百姓健康水準。目前在醫療建筑設計中提出了以病人為主的主題思想,不僅要提高醫療水平和先進醫療設備,而且要注重病人在就醫過程中心理視覺感受所需的良好空間環境。本項目在設計構思中,注重了病人在醫生診斷前的等待空間、內容和病人住院康復的后期活動空間內容,結合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充分利用海南島的海洋性氣候多風帶來的清新空氣和充足的陽光,在空間設計中充分考慮這些有利因素,有機結合室內和室外空間的互補滲透,創造安靜舒適的空間。
【關鍵詞】以病人為主;室內空間;室外空間
1、項目概述
海南省腫瘤醫院在海口市秀英區長流起步片區,基地地塊由四條市政道路圍合而成,醫院總用地面積10萬平凡米,一期總建筑面積17.5萬平方米,主要由一幢醫院主樓:地下一層、地上十層,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集門急診醫技、病房的主要醫療功能用房,另外配套的行政辦公、營養食堂、能源保障系統、地下停車庫。一幢倒班宿舍-康復病房:地下一層、地上九層,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集醫護人員的宿舍、職工食堂,康復病人的病房單元和康復運動用房,以及醫院所需的配套輔導用房,組成一個具備醫院開展正常業務營運的完整系統,待醫院營運若干年后,由于病人的增加,特別是后期康復病人會迅速增加,則建設二期工程,一幢康復中心,集醫技病房功能用房,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醫院總建筑面積達到23.5萬平方米。
海南省腫瘤醫院的醫療特色是以腫瘤病人為主的專科醫院,配制了大量腫瘤診斷檢查用房,和多臺大型放療設備,凈化手術部以及病房,一期床位數800床,二期床位數400床,總床位數達1200床。
2、室外總體空間構成
首先是思考室外總體構成的主要因素,對于病人的室外空間要求是具有良好的空氣流動性,不斷的新鮮空氣灌入,建筑物的位置布置不能影響空氣在各建筑物之間的互相流動,避免出現室外空間的閉塞,如何去有效控制室外的噪聲和空氣污染,多層次的綠化布置以及建筑小品的有機結合,創造具有生命的室外場地,交通、出入口、綠化場地、建筑物要有機結合,在自然中相生相容,混為一體。
2.1 本項目總體空間構成為:場地布局、建筑布局、交通布局、人文景觀
2.1.1 場地布局
醫院主樓布置在用地東北側,倒班宿舍康復樓布置在西南側,二期康復中心布置在西北側,留出東南側作為整個醫院的大塊集中綠地,面積達1.1萬平方米。
在用地東西向(西側)留出50米左右寬敞開口(建筑物之間),布置貫通東西的室外綠化場地及機動車道,南北向(北側)留出40米左右寬敞開口,(建筑物之間)布置貫通南北的綠化場地及機動車道,形成一個十字型的東西南北四通八達的流動室外空間,綠化場地東西長達170米,南北平均寬65米,以及東南處的集中綠化,組成室外活動場地,提供給病人具有良好空氣流動性清新的空氣,人均室外場地面積高、綠化植被多而豐實,室外休息康復運動的室外場地,建筑密度24.1%,遠低于30%,綠化率37%,高于30%。另外海南省是多風多雨的氣候,使室外空氣灰塵降低,空氣新鮮。有效控制室外噪聲對病人的影響,病人如果在相對比較密集的空間中活動,則自身會產生較高的自發噪聲,降低建筑所占的用地密度,增加室外空間的容量,降低人員所占室外場地密度,則能有效地降低人員自身的噪聲。
2.1.2 建筑布局
目前的醫療建筑大多數采用集中式醫療建筑群的形式,整個醫療診斷檢查、病區治療,均在一個相同的室內空間中完成,避免了病人在室外路線行走及風雨天的不便,同時可縮短病人的行走距離。
各單體建筑設計也必須總體設計思相呼應,具有開敞式的空間,空氣流動性、室外空間與建筑物之間的相互流動性,以及控制建筑設備對病人活動的噪聲控制。
醫院主樓是一種集病房、門急診、醫技集中醫療功能的主體建筑,本次設計在建筑布局構思擺脫了早前醫療建筑采用王字型的布置方式,以模向布置醫療用房,以縱向為水平主交通連接各功能科室的形式,本項目醫院主樓,由一個直線接弧線形的高層病房樓,而門急診、醫技、行政后勤,以三個相對獨立的單體建筑分別與高層病房樓縱向相接,作為高層的裙房,并且病房樓五層以下均設為門急診、醫技、行政后勤相關內容,五層以上才是標準病房護理單元,病房樓五層以下以橫向為主要交通線分別與三個裙房的縱向交通相接,裙房分成三個,可避免了由于裙房體量過大,而與室外空間相接觸面太少的不利因素,同時減少病人就診路線的距離,在病房按東西兩端下面五層取消樓板及外墻作為架空層處理,寬度分別為15米和20米,高度有20米,交通核落地保持了垂直交通使用,在病房樓的中部4-5層處抽空外墻,形成一個寬40米高6米的空中架空層,使病房樓230米超長的建筑物在中下部具有縱向的流動空間,可形成縱向氣流層,與總體設計思想、流動空間相呼應,并使建筑物在視覺上具有水平的舒展感和向上的漂浮感,建筑與室外空間有機結合,相互滲透,消除大體量建筑物的笨重感和閉塞感。
三個裙房的外形采用自由弧線形,其中二個裙房中間采用一個杯字型的室外空間與病房樓相接,另一個體量較小的裙房相對獨立與病房樓相接,自由弧線型的建筑體形,給人一種柔和和輕盈的感覺,符合病人的視覺感,裙房分成三個,可盡量增加室外接觸面的長度,有利于室內空間的通風采光,同時可以布置室外的綠化場地向建筑群內部延伸,室內外空間的有機結合,相生相容,體現了建筑在自然環境中生長,自然環境養育了建筑。
倒班宿舍—康復樓的設計構成,由于宿舍和康復病房的功能需求,建筑物按長向連續設置房間,長度達到188米,屬超長建筑物,需要從體型和空間上注重處理,體型長向采用直線與弧線段相接的手法來減少超長的感覺,同時,視覺上體型變得柔和豐實,空間上把一幢樓變成二幢樓,中間底層用連廊相接,上部騰出24M寬的開敞空間,再在倒班宿舍中間部位底層設置6米寬4.8米高架空過街廊,讓季風從南北向二處進入東西向40米寬的中央綠帶場地,建筑空間和室外空間相互穿插,相輔相成,符合總體構思要求。
2.1.3 交通布局
醫院基地外邊四周均為市政道路,為減少市政道路上的車輛行駛對醫院的影響,總體布置中,建筑物全部避開沿市政道路的布置,與市政道路間距均達30米以上,特別是醫院主樓離北側市政道路到達50多米,同時在基地范圍的外側設置10米寬的綠化隔離帶,以種植喬木樹為主,灌木為輔,草坪植被的方式,形成了醫院基地的樹林圍墻,有效地降低外部噪聲的影響,以及道路揚塵的進入。
醫院內交通噪聲的控制主要交通道路沿著基地外圍設置環通的機動車道路,停車分為地上和地下二部分。醫院主樓和倒班宿舍康復樓均沒有地下停車庫,車庫的出入口均設置在靠外圍道路相接處,遠離建筑物及病人室外活動的場地,通過一段地下通道進入地下停車庫。地面停車場地大部分設在外圍道路的外側與病人活動區間距較大,醫護人員的車輛直接進入地下停車庫,人員下車后從垂直電梯直接到達上部各自樓層的工作崗位,病人及家屬在醫院主樓,入口處設有30多米長的下車區,人員直接進入主樓大廳,車輛駛入外圍的地面停車場。設計中盡量多布置地下停車數量,減少地面停車數量,使醫院的路面交通路線便捷,車輛的流量少,可有效控制對病人活動的噪聲影響和空氣污染的影響,醫院的總停車量為1550輛,其中地下停車達1085輛,地面停車465輛,地下停車占到70%,有效減少地面的占地面積,增加了綠化面積。
3、單體內部空間設計
首先內部空間設計需要滿足病人的整個就醫過程的需求以及每個過程中的各自特殊需求。
醫院主樓是集整個醫療功能的建筑物,病人首先是掛號、一次候診、二次候診、診斷、交費、取藥,一個最基本的過程。復雜的增加、檢驗功能檢查,再診斷,再收費,再取藥等。根據腫瘤病人的特點,大部分人需要住院治療、放射治療和康復治療。
經分析、掛號、收費、藥房處的人流較多,往返頻繁,也是最易產生噪聲和擁擠的場所,本項目在建筑主入口處設置了一個400多平方米的進口大廳,掛號、咨詢與收費藥房,分別設置在大廳的左右兩邊,進口大廳的對面采用全玻璃的透明圍護結構,改變以往入口大廳對面為背景墻或者是布置功能科室通道的形式,從北入口可對視南面的室外景觀,南面室外設置一個向外擴展的杯子型綠化建筑小品的場地,并與東西向主綠化帶相通,南北光線相通,使整個大廳通秀明亮,給病人一個舒暢的感覺,同時南北兩側設布開啟的門窗,使室外空氣可以對流,及時補充新鮮空氣,大廳的中部設一個二層高的中庭,避免了由于大廳面積過大而層高不夠的壓抑感。超大面積的大廳可降低人員的密度,可使噪聲向外散發,減少回音降低噪聲的又一措施。
在大廳的不遠處東西二側,各布置了8臺垂直電梯(共計16臺),使病人可從大廳迅速進入各個功能科室所在的樓層面,路徑短而便捷,使大廳人員不會滯留,減少擁擠現象。
各功能科室的布置需根據各功能特點來確定,把大面積大空間的功能用房,如:中心檢驗科、凈化手術部、中心供應、放射科等無法采光的特殊性,集中布置在左側的裙房樓,而把各個小面積房間各科診室,需要采光的特殊性,集中布置在中間裙房樓,并在大進深的裙房中設置了三個橫向內天井,并且在底層設置一個6米寬過街樓形式通道與室外相接,改變了以往內天井四面圍合只與天空相通的相對封閉空間,有利于室外空氣進入內天井與天空的對流效應,使內天井具有更好的室內環境作用。使整個診室在大進深建筑中也有良好采光通風的房間,保證了醫護人員和病人的就醫環境。
營養食堂和行政管理,設在一個較小的右側裙房樓,從運輸角度上考慮,營養食堂靠近病房樓,路線較近,避免了室外的運輸不利因素。
行政管理部門相對較獨立,一般與病人直接接觸較少,但與病人也有一定的關聯事項,且與 醫護人員關聯密切,所以營養食堂和行政管理也設在醫院主樓建筑裙內,故設在略偏離中心的右下角裙房內。
病人的候診空間設計極為重要,主要由集中候診(整個功能科區域候診俗稱一次候診)和分散候診(在各個診室前等候,俗稱二次候診)。從等待時間上來分析,病人診斷時間一般為5-10分鐘,二次候診時間即為5-10分鐘,而一次候診主要是設在功能科的外部,一般所需等待時間在30分鐘左右,且人員較多,所以一次候診的空間位置針對環境要求較高,本項目一次候診的位置設在二個裙房杯型廊處且與病房樓中間空間相接,廊寬為6米,外側為落地玻璃窗,候診廊外再設敞開外廊,整個一次候診空間面積足夠大,人員密度低,空間明亮通透,寬敞舒適,具有良好的通風采光環境,環境噪聲小,在候診區設置敞外廊,也是本項目的一個特點,可供病人和家屬,由于在室內候診時間過長,而可就近到室外空間呼吸新鮮空氣,走動一下,可以減少等待時間過長而帶來的煩躁心,得以放松心情,特別是家屬較為要求這樣的空間。根據各功能科室的位置,一次候診區域分段設置,內側與各功能科室內走道相連接,關系緊密。
結語:
設計必須要有精心的構思,層層的分析,反復的推論,全面的衡量。醫院設計不僅要注重醫療設施和醫療工藝流線的先進性、合理性,更注重病人的診斷、治療、康復整個過程中空間環境設計,特別是病人診斷前所占用大量時間過程和住院康復期所占用大量時間過程。這些過程中所使用的空間環境,需要精心設計,要創造良好的室內通風采光條件,室外空間要結合地理氣候和自然條件,精心布置豐實多彩,為病人創造良好的活動場地。室內和室外空間有機結合,增設過渡空間。
經過醫院一段時間的營運后,醫院所反饋的信息,此部分的空間設計是合理的、比較超前成功的,解決了島內腫瘤病人從前需要離島就診康復的不便狀況。
作者簡介:
錢國安,上海市衛生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