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工程實例,淺談軟弱土地區管樁土方施工時,對影響預應力管樁質量因素的剖析,以及應對措施。
【關鍵詞】預應力管樁;土方開挖;靜壓(錘擊)沉樁
聯通佳苑住宅小區占地100畝,由11棟18~24層高層住宅樓及連通地下室組成,總建筑面積17.8萬㎡,建筑平面布局呈漢字“凹”字型。基礎為預應力管樁基礎,其中11棟高層選用PHC-A500-100樁型,地下車庫選用PHC-A400-95樁型,樁心距為3.5d,共計設計預應力管樁5205根。
1、場地現狀及地質條件
本工程擬建場地原為郊區菜地,場地土類型為中軟場地土,表層為較為松軟的種植土。地表上層滯水及大氣降水較為豐富,地勢比較平坦,地面平均標高(±0.000黃海高程為21.60m)為-1.5m,主樓基底標高設計為-7.0m,車庫地下室基底標高為-6.30m。按地勘單位提供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書,場地自然地面以下各土層性質特征:
根據場地土層分布情況,結合基礎土方開挖深度可以推測,開挖后基礎底部都處于淤泥質粉質粘土層中,該土層呈流塑、飽和、高壓縮狀態,承載力為60kpa,屬典型軟弱土地基。
2、土方開挖情況
2008年8月中旬工程樁施工完畢,并按照設計要求對地下室及主樓工程樁進行了靜載試驗。待土體恢復,擠土應力基本消除后,于2008年10月中旬開始進行土方開挖。開挖從東北角14#樓開始自東向西進行,采取兩級分層接力開挖,大車裝載。上層2m厚種植粘土采用挖斗容量0.8m3大挖機挖掘,下層2m厚淤泥及樁間土采用挖斗容量0.37m3小挖機挖掘。當14#樓開挖大約一半時,下了小到中雨,開挖暫停。在降雨期間,發現外露的樁身出現不同程度的向東傾斜,為避免不利情況的進一步發展,14#樓剩余土方除表層粘土2m深由機械開挖外,其余淤泥土全部由人工分層開挖至基底。將超出設計樁頂標高以上樁段截除后,對14#樓305根工程樁全數進行了低應變檢測和樁孔內樁身垂直度檢測。結果顯示:305根工程樁中,一類樁203根、二類樁56根、三類樁46根。經現場確認對有影響范圍及相鄰部位的180根工程樁進行了垂直度檢測,結果為:垂直度≤1.0%的樁17根,垂直度1.1%~2.0%的樁60根,垂直度2.1%~3.0%的樁66根,垂直度>3%的樁37根。根據湖北省地方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技術規程》(DB42/489-2008)中“三類樁及樁身垂直度大于3.0%的樁應視為廢樁“的規定。
3、問題分析及措施
反思14#樓挖土過程,當表層2.0m厚土層挖除淤泥質土揭露后,繼續采用小挖機挖除余下1.5m淤泥及樁間土,一二級開挖面高差達4~5m,淤泥質土流塑性較強,自穩性較差,易產生整體滑移,加之14#淤泥埋藏厚度達12m,一旦開挖區形成較大高差,就會整體從高區向低區滑移變形推擠樁身,致使管樁在土體內支撐點下移,使得管樁形成懸臂受力。而預應力管樁截面尺寸小、配筋小,整體橫向剛度小,在水平推力作用下的抗彎抗折承載力低,當淤泥滑移對樁身的推擠超過樁身抗折承載力極限時,管樁就會在支撐點附近產生平行于橫向的裂縫,甚至折斷。因此,開挖后損壞的樁往往表現為外露樁身傾斜。
研其原因,造成預應力管樁產生傾斜破壞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的開挖方案不合理,軟土地區擠密型樁土方開挖需減小開挖高差,高差不得大于2m,而14#樓開挖高差達4~5m。
(2)軟土地區擠密型樁土方,應減小開挖面上機械荷載對土方影響,14#樓開挖采用“后八輪”大車裝土,“后八輪”的使用對樁發生傾斜有很大影響;
(3)管樁選型過失,本工程選擇了最經濟的A類樁,抗折強度最低樁型。
針對14#樓挖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項目部及時調整了基礎土方開挖方案,具體措施如下:
總體思路:分層開挖,及時排水,修筑道路,大挖機配小運土車。
(1)機械開挖第一層土:首先按規劃路線鋪好自然地面上的道路后,由挖斗容量為0.8m3機械開挖第一層土,此層挖深為2m,埋深為0~2m。在基坑內各側均按1:1.5放坡,邊挖邊用大型汽車運至指定地點,基坑外側按支護設計進行放坡,基坑四周預留支護設計寬度的平臺,做支護施工的作業面,隨挖土隨修整邊坡,并進行邊坡支護施工。
(2)在第一層土開挖一個分區后,開始修筑坑內臨時道路,用挖斗容量為0.37 m3挖掘機械壓實坑內的道路路基,路基寬為5m;按施工規劃的路線,用容量為1m3機械開挖邊坡以外的坡道路基并壓實,路渣從現場中心島原自然地面道路邊開始,邊填邊退,運輸車輛用EQ140東風(5T)自卸車,并用容量為0.37m3挖掘機械整平壓實。
(3)機械開挖第二層土:在坑內道路修筑完成后,才用挖斗容量為0.37m3挖掘機械開挖第二層土方,并負責裝載土方,挖掘機內側按1:1.5放坡;此層土挖深為2m。邊挖邊用小型汽車運至場內指定地點堆放,由大型機械轉運至場外指定地點。
(4)人工開挖第三層土:因地下室基礎埋深4.7m,塔樓基礎埋深5.1~ 5.4m,電梯井局部埋深5.7~5.9m,埋深4m以下土方全部由人工分二層開挖,塔吊配合垂直和水平運輸,因塔吊臂長有限,大部分吊斗無法到達基坑邊,只能放在坑內地下室靠近現場中心島位置,用小型機械進行轉運至坑外批定地點。
(5)第一分區和第三分區的交接處采取放階放坡,各階厚度:第一階土為2m,第二階土為1m,第三階土為1m,第四階0.3m人工清至第三層坡腳,機械開挖的內邊坡按1:1.5,第一階平臺寬15m,第二階平臺寬5m,第三層平臺寬1m,坡腳留在地下室底板處,坡頂至坡腳垂直高度為4.3m,水平距離為27m,
挖土方案經調整并在實際開挖過程中嚴格執行后,聯通佳苑住宅小區其余主樓及地下室土方在歷經兩個月的緊張施工,在2008年12月底開挖完畢,工程樁經檢測,樁身完整性及樁身垂直度除個別樁外,都符合設計及驗收規范要求。
總結:
(1)設計階段應充分考慮施工因素,設計單位切不可迫于業主壓力一味降低造價,選擇施工難度過大的方案。如本工程在樁基方面降低了造價,但大大增加了土方工程造價,同時造成樁出現問題延長了施工工期。
(2)軟土區擠密型樁基礎土方開挖應制定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嚴格控制挖土順序和分層挖土厚度,切不可為了追求施工進度肓目野蠻開挖,否則極易造成樁身傾斜、裂縫、甚至斷樁等永久性質量缺陷,處理起來亦相當困難,足以抵消預應力管樁所具有的一切優點。
(3)軟土區擠密型樁基礎土方應本著分層分段對稱開挖(每層不超過2m)、及時降水、大挖機配小載土車的原則。
參考文獻:
[1]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技術規程(DB42/489-2008).
[2]建筑樁基檢測技術規范(JGJ106-2014).
作者簡介:
王運懷,武漢揚子江工程監理有限責任公司,湖北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