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色彩明艷的建筑,人頭攢動的街巷……克拉碼頭是新加坡市區熱鬧的娛樂場所和著名景點。墨騰創投(MOMENTUM WORKS)公司的總部就在克拉碼頭附近的The Co Building,記者在這里見到了墨騰創投的創始人及CEO李江玕。
老家在中國江蘇的李江玕2000年就來到新加坡就讀高中,后來獲得了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INSEAD MBA)。他曾任Roceket Internet旗下打車項目Easy Taxi的聯合創始人、區域CEO,以及外賣項目Foodpanda的總經理,對東南亞市場,特別是互聯網、電商領域有著基于實踐的獨到見解。
2017年正式開始自己創業的李江玕創建了現在的墨騰創投。“我們長期關注海外高速發展的市場,利用我們的在地資源、執行經驗和團隊,一方面孵化自有、合資或合作的項目,另一方面也為海外市場的探索者和投資者制訂方案,協助他們在海外的決策與落地。”李江玕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這樣介紹了墨騰創投目前的主要業務,“來找我們做咨詢的企業,根據他們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他們會希望得到不同方面的協助。一些企業會關注該投資哪些行業,一些企業則會關注去哪個海外市場投資。”
隨著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東南亞市場受到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的關注。李江玕記得,在2016年前后,許多中國企業了解東南亞市場的意愿變得更為迫切了。“當時創投圈的很多人都在往東南亞跑,特別是印尼,畢竟市場體量在那兒,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差,而且東南亞眾多的華人讓中國投資者不至于感到太陌生,所以現在關注東南亞市場的人越來越多。”
但無論是過去闖東盟的企業,還是如今踐行“一帶一路”倡議走向東盟的中資企業,在東盟當地發展都會面臨“本土化”的問題。目前,雖然大多數在東盟投資的中資企業都已經實現了在基層崗位聘請當地勞動者,但企業的中層管理者大多來自中方也是客觀事實。這意味著,在基層崗位上,擁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們能相對順利地完成協作,但有時候,中層管理者與基層工作者還是會因為不同的文化與工作理念,而導致對同一項工作有不同的看法或期許。兩者間溝通的成本過高,往往也會影響工作推進的效率。
如何權衡當地人才在中層管理中的比重,也是企業“本土化”會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在李江玕看來,這取決于企業所處的領域及發展階段。
“例如互聯網企業,如果你一開始就將管理職能全盤交給當地雇員,沒有形成發展共識,沒有相應的培訓,他們可能就不清楚該怎么進行系統操作,該按照怎樣的方式做事。這其中的磨合和探索也會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所以,在企業發展初期,可以派一些中方人員去進行管理,但在這個過程中,你要發掘當地優秀的人才進行培養,并讓他能真正為企業所用。但如果你是投資設廠,因為投資的每一分錢你都可能知道花在哪里,所以無論什么階段,當地員工在中層管理中的比例都可以稍高一些。”李江玕說,“當然,這個問題也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
他認為目前中國企業比較缺少國際化的人才。這種“國際化”不單指具備外語、管理等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融會貫通中國與不同國家的文化、行事方法,并能妥善彌合其中的差異。因為中國管理者習慣使用的“中國方案”如果完全照搬到海外市場,多少都會“水土不服”。而派駐國際化人才作為中層管理,就是為了更好地將“中國方案”國際化,將“國際方案”本土化——讓高層的理念能夠準確地傳達給基層員工,并讓基層員工也能感受到自身文化得到了足夠的尊重與理解。而這樣的國際化人才不僅能成為企業高層與基層間的堅韌紐帶,也能成為企業海外發展的一份寶貴財富。
“其實開拓新興市場,最大的問題還是人才的問題。”據李江玕介紹,墨騰創投自身也在不斷開拓海外市場。2018年,除了新加坡總部之外,墨騰創投在印尼雅加達、迪拜、中國上海和深圳都設立了分公司或辦公室,有全職雇員駐守。同時還在巴黎、巴西圣保羅以及印度班加羅爾設立了聯絡處。而墨騰創投國際化的團隊成員主要來自東南亞各國,中國、印度、法國、德國等國家。
為了搭建一支團結、精干、靈活且富有執行力的團隊,墨騰創投2018年在印尼和新加坡建立了管理培訓生項目;同時也和INSEAD、新加坡管理大學(SMU)、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香港大學等建立了實習和創業人才培訓方面的專項合作。
回顧自己創業的這3年,李江玕認為建立了一支高效的團隊是一個重要的收獲;而另一個收獲是培養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因為在東南亞、中東、拉美等市場,我們接觸過很多不同的客戶,大家國情不同、需求不同、階段不同,所以我們深知看待一個事情要多角度、綜合多方面的情況來判斷。”他說,“因此,對于中國企業在東盟國家如何‘本土化這個問題,我們也沒有一個可以適用于所有企業的統一答案。”
盡管沒有“統一答案”,但李江玕認為過去十幾年里,中國企業發展的速度太快,以至于在管理上稍顯粗糙。因此,當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登上競爭激烈的國際舞臺,向世界展示中國企業的形象時,無論是出于更好地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的考慮,還是出于企業健康發展的規劃,未來“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都應該在適應當地文化、提升管理水平、培養國際化人才、打造企業文化等方面多作努力。而對于習慣了快節奏發展的中國企業而言,或許當我們奮力向前奔跑的同時,也需要時常回頭想想,我們當初為何出發。
·聯系編輯:3134643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