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光明 李維 檀媛
摘? 要: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滲透人本主義理念,是明確學生主體地位,將學習權利還給學生的積極教學發展方向。為了進一步解析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滲透人本主義理念的方式,本文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常規模式為原型,解析了滲透人本主義理念的重要性,提出了具體的滲透路徑。希望對改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環境,以及支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高校教育? 公共體育? 人本主義? 滲透路徑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2(b)-0078-02
1? 人本主義理念
人本主義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譯,最早于19世紀德國費爾巴哈提出,費爾巴哈拒絕唯物主義,為了區分反對唯物主義的術語形式,將其定義為人本主義。人本主義的發展,強調了人之本性與社會生活的實際聯系。其最為核心的觀點便是“以人為本”,尊重個體自然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合理調動并發揮出個人的潛能,另其實現自我價值的不斷提升。
在教育領域中,人本主義理念的滲透較為廣泛,不同學科或專業領域,均對人本主義存在高度評價與認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僵化、不強迫,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想法和行為習慣,是人本主義最為顯著的觀念延伸。積極構建平等、民主、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方面發展的重要條件,是改善當前高校體育教育環境的重要發展方向與側重點。基于此,在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中,滲透人文主義理念,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并達到預期的發展水平。
2?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滲透人本主義理念的重要性
2.1 激發學習動機
目前普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總體教學時間占比較低,更加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以及文化課程學習時間的充裕性。因此,課余時間的學生自主體育鍛煉,成為普遍高校在開展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引導方向。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增強學生的自主鍛煉意識,培養良好的體育愛好和興趣,是極為重要教學側重點。而人本主義理念,也是基于學生自主行為、自主意識、自主學習動機的健康發展。故而,人本主義理念與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相同,是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方面的重要支持。
2.2 活躍課堂氛圍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多為大課間教學活動,每一課時多為50人以上,而教學時間基本保持在90min左右。那么在較長的體育教學時間內,教師無法完全顧及所有學生的參與感和活動量,更加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主動性。需要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強化學生的體育訓練參與度和體驗感。而人本主義理念,是以學生的主觀參與能動性為發展要素,重視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自我督促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滲透人本主義理念,有助于將學習主體更換為學生群體,還給學生更為自由的學習與訓練時間,遵循學生本位的教學規劃,也更加契合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活躍課堂氛圍的基本要求。
2.3 鼓勵個性發展
以往時期,高校體育公共課程,在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上重視程度不足。學生可選擇的體育項目雖然較多,但是在普遍訓練中,仍然采取了較為傳統的機械訓練形式,教學方式生硬,學生接受體育知識的效果并不理想。滲透人本主義理念,是從學生個性化發展較多思考公共體育課程的總體發展規劃,是以尊重學生個人對于體育項目、訓練模式、活動方法的主觀傾向和興趣點為依托,為學生提供針對性更強的教學內容和訓練模式。
3?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滲透人本主義理念的基本路徑
3.1 廣泛收集學生體育興趣信息
在滲透人本理念的過程中,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規劃,首先需要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身體素質、體育興趣、訓練盲區、技術特征等,諸多學生體能、體力、體育發展訴求的個性化條件。掌握這些基礎數據,有助于更為良好的規劃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其出發點便是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總結出學生的體育興趣動機,將學生喜愛的授課方式、訓練模式、教學內容提供給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人本主義理念的核心價值,滲透于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則需要真正將學生的思考和需求納入教學規劃范疇,方能從學生角度編排和規劃更為合理的公共體育教學方向。
3.2 構建體育知識虛擬學習平臺
人本主義理念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構建,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也需要引導學生的自主鍛煉意識逐步形成。以往時期高校體育課程最難控制的便是學生的日常活動量,脫離了體育課程環境,學生的總體鍛煉比例較低,嚴重影響了學生良好運動習慣的養成。建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從虛擬學習平臺角度補充教學內容。通過建立微信群或微博公眾平臺,上傳體育運動知識,以及相關的自主訓練方法,不斷提示學生在課后加強自主訓練的重要性。將智能手機作為終端學習的載體,定時打卡、報數、上傳日常訓練的運動照片,并給予學生一定的精神獎勵,鼓勵學生的積極訓練行為。繼而借助虛擬學習平臺,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并通過暗示性的教學引導,以及虛擬化的數字教學資源,強化學生對于訓練方法的科學理解,乃至在全體同學的審視下,不斷加強自主鍛煉意識,并養成良好的終身體育鍛煉習慣。
3.3 改善教學活動編排的參與度
人本主義強調“以人為本”的學習環境構建,反對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中“知識灌輸”的不良方式。尤其體育運動中,學生的主觀參與感,是極為重要的學習動機形成要素。故而,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活動中,應當盡量構建所有學生參與、全體學生共同完成的大型體育活動。例如,在籃球、足球、排球等大球類體育項目的課程中,可為學生組織小組比賽活動內容,以每兩節課時為一次賽程考評,達到更為良好的集體學習環境構建。而在藝術體操、瑜伽、太極拳等體育課程中,體育教師也可以設計表演類的體育活動內容。在課程初期,為學生設定編排一次校園演出的學習目標規劃。在講解部分動作要領,并引導學生掌握運動技巧之后,便可以由全體學生共同設計大型匯演的具體表演動作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令學生的學習目標更為清晰,參與意識更為強烈,是完善體育課程參與度,并有效滲透人本主義理念的積極路徑。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滲透人本主義理念,有助于激發學習動機、活躍課堂氛圍、鼓勵個性發展。圍繞“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需要盡量收集學生體育興趣信息,構建體育知識虛擬學習平臺,改善教學活動編排的參與度,達到優化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效果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蕊.以人為本視闕下高校公共體育教育評價策略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34(10):83-84.
[2] 楊小明,邵斌,柏慧敏,等.大學“公共體育專業化”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探索——以上海大學為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1):64-68.
[3] 吳其偉.學科理論視角下福建省高校公共體育田徑選項課的病理現象的致病因素剖析[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