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偉 馮棟梁
摘? 要:2017年《中國本科教育質量報告》指出我國多數的新建本科高校正在向應用型轉變。本文通過實證研究,以黃淮學院為例,對地方本科高校在體育專業向應用型轉變過程中采用“3+1”人才培養模式所遇到的基地不足、指導不便、學生不同需求、監督管理困難等難題及應對的措施進行探討,以期為全國新建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提供借鑒。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 “3+1”人才培養模式? 實習實訓? 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2(b)-0116-02
2017年10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授權人民網發布的《中國本科教育質量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已有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占全國普通本科高校1219所的55.6%。報告同時也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要立足地方,向應用型的辦學定位轉變。早在2013年教育部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在全國篩選了共33所新建本科高校作為首批“教育部應用技術大學改革戰略研究試點院校”[1],黃淮學院名列其中。經過近些年的發展部分院校已具備新型應用型大學的雛形,成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領跑者;更多的院校正在應用型道路上行進,還有一批應用型大學正在萌芽、成長[2]。黃淮學院作為其成員,近年來圍繞“建設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嘗試。通過“教育思想大討論”“走出去,請進來”和行政干預等多種手段加快推進應用型轉型發展。學校在2015年被評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院校”,到2018年連續承辦了五屆教育部“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在國內新建本科高校應用型轉型發展方面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受大環境影響,體育學院根據學校的相關要求對所設的體育教育和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兩個專業也進行了較深刻的探討和改革。最終確定了“3+1”人才培養模式,并多次修訂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大幅增加了實踐課時,近年來經過不斷的摸索實踐,在實習實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面臨諸多挑戰。本文對體育學院畢業生實習實訓面臨的困難和采取的措施進行總結探討,以期為兄弟院校的轉型發展提供借鑒。
1? “3+1”人才培養模式的確立
“3+1”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指大學前3年通過學習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課程,在具備了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后,第4年進入不同的實習基地實習,通過實踐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為解決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核心是“1”中實踐環節的安排。“3+1”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高校較早應用于工科專業[3]。作為一種行之有效被社會認可的人才培養模式,各高校相繼效仿,并逐步移植到了其他專業領域。國內高校的很多體育院系也與時俱進,在應用型人才建設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和建設,但一般多限于課程設置、理論課與實踐課時數、比例等,實行“3+1”人才培養模式的極少[4]。黃淮學院作為應用型科技大學建設的排頭兵,為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體育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經過激烈的探討和反復的修訂也應運而生,不僅調整了理論學習的各模塊課程和課時結構,重點對“1”的執行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從2011級開始實行到現在已有4屆畢業生,實習實訓的很多問題在逐步完善中得到解決,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 畢業生實習實訓面臨的難題
一是實習基地不足且質量不高。特別在初期實習基地不足,且多以民辦學校和市內健身房為主,規模小、條件差,管理水平相對較低;二是學生的不同需求。畢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有考研意向和個別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多數學生希望在市內基地實習; 三是給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和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帶來很大不便,不能現場觀摩、面對面交流和指導,影響了實習效果和畢業論文的質量,且校內缺少行業指導教師;四是因學生個人或實習基地的原因致使實習中途停止情況時有發生,需要及時妥善應對;五是實習期間巡視督查的問題;六是其他問題。比如頂崗實習期間的工資待遇問題、實習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及教學中發生運動損傷賠償的問題等。
3? 加強畢業生實習實訓采取的措施
3.1 每年重新核定和拓寬實習就業基地
以2018年為例,截止到4月份對以往簽訂的18所實習就業基地依據《體育學院畢業生實習基地建設管理辦法》進行重新核定,結合畢業生實習的效果和實際工作情況,與6所原實習基地解除協議,保留了12所實習基地。2017年下半年由院書記親自帶隊分別到北京、上海等地與體育公司進行接洽,深入開展現場調研,了解公司運營情況,熟悉工作和行業標準,并與3家體育公司簽署了畢業生實習就業協議,共同指導與管理實習生,簽署詳細的安全屬地管理相關制度辦法。此外還新簽約了兩家合作發展聯盟單位和1所第三方教育培訓機構,保障了畢業生實習的不同需求。
3.2 對畢業生指導教師采取“一崗雙責制”
“一崗雙責制”是一名指導教師,同時承擔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兩項工作,并進行單雙年分組制。體育學院每年畢業生約150名,指導教師54人,平均分成2組,對畢業生實習進行指導。體育學院實行“一崗雙責制”后,每位指導教師每年平均指導畢業生5~6人,并根據實習單位的距離盡量安排同一老師指導的學生實習,提高了工作效率。修改了《體育學院畢業生實習實訓管理辦法》,指導教師除了通過微信、QQ、電話等形式指導畢業論文外,還允許在合適的時間兩人以上結合就可以到實習單位對實習生進行現場指導,費用報銷。通過“一崗雙責制”還可以把教職工的社會資源加以利用,有效地拉進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師生的感情。指導老師指導的不僅是論文和實習,對畢業生的思想也能起到了引領和提升,體現了畢業生實習中的人文關懷,大大提高了實習質量和工作效率。
3.3 分類滿足畢業生實習需求
在往年畢業生實習經驗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做實做細“3+1”人才培養模式下的畢業生實習就業工作,確保畢業實習全覆蓋,滿足畢業生實習就業的不同需求,結合實際將畢業生就業實習工作分4大類:市內實習類、市外實習類、考研類和自主創業類。
3.3.1 市外實習類
由體育學院統一組織報名,根據學生本人自愿申請、學院推薦、用人單位審查的原則優先安排。主要采用以下措施:一是招聘中只要三方認可即可簽訂《實習實訓勞務合同》,合同中的條款包括屬地安全、工薪待遇等;二是簽訂協議后體育學院開出的有實習介紹信和實習單位接收回執,必須在規定時間寄回體育學院;三是采取“雙導師”制度,校內和校外雙重對畢業生進行管理;四是此類學生的畢業論文答辯可以由體育學院派出答辯組到實習單位進行。此外,體育學院每年召開《體育學院合作發展暨“產學研協同育人”工作研討會》邀請教育局、企業代表、學校代表等基地單位負責人共商人才培養問題,充分吸納企業、行業的意見,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加大了專項技能課的學時學分比例及具體教學要求。
3.3.2 市內實習類
由體育學院統一安排到市內實習就業基地實習。調查了解到市內實習基地的多數學校(特別是私立學校)、健身房對實習生最看重的并不是個人專業能力,而是能吃苦耐勞,踏實肯干,能長久干下去的態度。這些單位非常缺人,卻因工作條件較差、實習工資低,進步空間不大等原因卻又留不住人。此種情況下,為保證實習效果一是要求畢業生必須服從院里統一安排,進實習基地實習;二是體育學院與相關實習單位簽署實習協議,保證雙方的合法權益。此外,實習期間難免個別學生時有發生離崗脫崗的情況,指導老師要及時了解情況,及時匯報,及時溝通才能妥善解決問題。
3.3.3 考研類
要求學生畢業當年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試成績在200分(含200分)以上視為考研畢業生。針對考研的群體,從學生學習深造考慮,參加研究生考試之前,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提前撰寫實習教案,對課程內容進行課程設計。在校內,每位學生需完成每周2個學時的教學或觀摩實習工作,并詳細記錄實習過程及感受,每周上交1份實習教案或觀摩心得體會給相應的指導教師。研究生考試結束后,需提供相應的研究生考試準考證及成績單,下一學期學院統一安排進駐相關實習就業基地進行畢業實習。
3.3.4 自主創業類
創業項目獲得學校創業孵化項目資助,創辦公司獲取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的視為自主創業畢業生。借助黃淮學院創業學院平臺搭建自主創業類畢業生實習工作,由創新創業課教師任創業指導教師,調動體育學院社會資源,幫助實習生完成前期的公司注冊及登記,除了有稅務登記和營業執照外,實習生必須提供詳細的商業計劃書及實物憑證,指導教師才能給予評價打分。
4? 結語
“3+1”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學校大的發展趨勢下實行的。加強專業的應用型建設有利于企事業單位、學校、學生三方共贏。本研究是學校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大膽嘗試。盡管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管理困難、經費不足、工作量大等問題,但其發展方向是大勢所趨[5]。至于學生畢業后所在單位的工作年限、單位性質、就業的滿意度、對母校、對專業的認可度和建議等需要做后續的跟蹤調查。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項目[EB/OL].https://baike.so.com/doc/7852216-8126311.html.
[2] 最新版高等教育質量“國家報告”出爐[Z/OL].(2017-10-16).http://edu.people.com.cn/n1/2017/1016/c367001-29588440.html.
[3] 姜稚清.試行“3+1+1”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2):59-61.
[4] 孫義良.新形勢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創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5):61-65.
[5] 張千友,王福明,鄭飛.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成效、困境與突破研究[J].職教論壇,2017(12):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