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瑗
與父母和解之路,每個人都走得辛苦而漫長,于我而言,也不例外。但其中有一個關鍵點,是我自己在若干年前的一次春節家庭聚會上體悟到的。
那年的我,滿懷著期待和激動在春節與家人團聚。中國人的家庭,體會愛的地方就是飯桌,推杯換盞間,愛的記憶被喚起時,與成長相關的其它記憶也被一并喚起。邊吃邊聊中,媽媽因為一個話題,半嗔怪地拿食指戳了一下我的腦門。在她有力的手指觸到我皮膚的那一瞬間,與這個接觸的所有的相關感受一下子從我心底涌起,瞬間就淹沒了我。身體的記憶遠比我想像的強大,那些儲存在潛意識里的與這個動作相關聯的指責、評判、嘲笑都像放電影一般,跳出來一幕幕給我看,將我硬生生地與這個團圓的飯桌隔離開來。
由于連續的大魚大肉的“灌溉”,終于讓我的頭痛病再次發作,痛到連睜眼都十分困難。但由于之前已經答應父親老同事的回請邀請準備赴宴,而父親由于身體不便無法參加,他強調我和先生必須要去參加,不能駁了對方的面子。先生一再表示他自己作代表參加即可,讓我好好在家休息。但父親言辭激烈,不依不饒,再三強調頭痛算什么,忍忍就過去了,不能這么不懂事!此時此刻對我疼痛的否定和因為不能滿足他的期待而給我的評判,又再一次喚醒了從小到大被忽略的那份感受,我靜靜地忍受著這份疼痛,勉強答應赴宴的事。
當事情過去后,我默默回想著整個過程。我突然明白了“和解”是怎么回事。
我們的父母是怎樣的一群人?
我們的父母基本都是40后、50后,他們是“紅旗下的一代”,同時也是“被耽誤的一代”,“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十年動蕩,剛剛還在物質的匱乏中掙扎轉眼又投入到集體狂熱的無邊斗爭中去,接下來又是眼睛眨一眨就錯失賺錢機會的改革開放。這樣動蕩的經歷對于他們一生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人格影響。
我們經常會看見這個年代的老人在微信的朋友圈里,轉發的都是些莫須有的騙局,他們的眼里,“不安全”是一種常態,信任是個很昂貴的產品,所以能“相信”的理論他們就會一輩子抱著不放。這代老人具有非常明顯的“二元對立論”,那種對一些概念的根深蒂固的非黑即白以及整齊劃一的價值觀,是集體主義教育的結果,所以在他們的世界里總會有“是非對錯”,處理問題也很少有折中或妥協。他們是不被允許表達真實自己的一代,不要說感受了,連想法都不能真實地表達,要生存,寧愿對外人千篇一律的好、對家人稍微狠一點也沒有關系,畢竟顧全大局才能活下來。
他們是有愛的,尤其是對孩子。由于他們從小經歷的物質匱乏,他們認為對一個人好的最高境界就是好吃好喝;也由于他們要一直服從集體利益的需要,而淡化個人需要,他們觸摸不到我們內在的情感需求,正如他們屏蔽了他們自己的一樣。
70后、80后們成長起來的時代,雖然是漸漸多元化的時代,但也是“只要學習好,別的什么都不要管”的一代。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后明顯缺乏獨立性,再次認同了父母所投射的個人無能感,很多人也很難離開原生家庭,即使組成新家庭也在心理上無法“斷奶”;但隨著成長,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成長的影響大到遠超想象,于是又會回頭埋怨父母對自己人生的負累。由于40后、50后所經歷年代的不可復制性,又由于70后、80后經歷了歷史上經濟跨度最大的年代,這兩代人的代際沖突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和解的前提是將父母給我們造成的不良感受和他們本人分開
我們之所以難受,是由于我們知道父母內心其實是愛我們的,而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違背自己的意愿去滿足他們,也是因為我們太愛他們了。但70后、80后們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兒時的自己,也在自己的親密關系中,看見了原生家庭給自己打下的烙印所形成的那些卡點。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好讓自己的婚姻生活可以換一種活法,是與父母不一樣的過法。
問題是,如何“和解”?
1
要覺察。對自己的情緒要有鮮明的覺察力,父母說了什么做了什么能讓自己又升起那些熟悉的感受,而眼下對那些感受要負責的人不是父母而是我們自己。畢竟掌控回憶的人是我們,也就是說,我們要自己對過去的恐懼負責,而不能用它去懲罰現在的人。
2
看見父母的真相,接納那個愛我們的存在。當我們看到父母笨拙地以傷害來跟我們進行鏈接的時候,尤其是連愛都用評判、否定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要有能力看到,這是他們這一代人所學會的方法甚至是生存的模式。把父母錯誤的行為和他們本人分開,把他們對我們的傷害和愛分開,就代表我們可以不再是一個孩子的狀態。而我們要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持續成長上,改變我們順手從他們那里學來的對待家人的“愛”的錯誤方式,用對的方法去學習和表達“愛”。
如果我停留在母親的那個代表我兒時被指責的動作里,那就看不見這是母親來表達愛意的為數不多的方式。如果我不能接納父母這一代人的集體主義偏執思想,我就不能理解他們這種死要面子活要家人受罪的極端行為。
3
我們要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先天個性是會放大不良感受的。在家鄉那幾日的反思中我發覺,也許在當年經歷那些陳年往事時,小小的我就一直沉浸在那樣的不良感受里,所以會把這些感受不斷地放大,放大到淹沒了我的世界。畢竟有許多的案例證明,同樣的家庭同樣的教養方式撫養長大的孩子,對父母的感覺會大相徑庭。
4
我們要打破原有的模式自己走出青春期的固執狀態。由于在原生家庭的感受被忽略的影響,我在自己的婚姻里也會重復體驗相似的經歷,按照舊有的處理方式,當我不被看見時我就會壓抑自己或者轉移感受,而這個動作又讓我重復體驗到了不被愛的感覺,不管我有沒有向對方抱怨,我都是一個青春期固著的狀態。但我也可以有選擇,將被忽略的感受、將這份脆弱直接向對方表達出來,這就是打破了原有的模式,是一種成人對自己感受負責的態度。
與父母真正的和解,并不是要抱怨他們曾經對我們的傷害,而是到他們的歷史背景中去理解他們,看見他們對我們生命的影響,去終止這些影響在我們人生中的副作用,去學習和成長,去不斷地突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