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全超
成功后的抑郁
張海今年40歲,可以說是很多人羨慕的人生贏家:自己擁有多家企業,身家已經上億,住著獨棟的別墅,開著百萬豪車;而且妻子非常賢惠,一雙兒女學習也不錯,完全不用張海操心。這本是很多人向往的人生目標,但是對于張海來說,他卻突然感覺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整天悶悶不樂。后來去醫院做了診斷,他被診斷為中度抑郁。
與很多抑郁患者的外在表現不同,張海翹著二郎腿坐在我的對面,仰靠在沙發上,笑著說:“我現在車子、房子、票子,老婆孩子都有了,別人都很羨慕我。而且我前段時間剛從美國回來,在那邊和家人住了半年多,什么都不用管,公司也交給別人管理了?!彼谂Φ卣蔑@自己的優勢和價值,好像要在我的面前表現出特別優越的狀態。作為心理咨詢師,我沒有給出具體的評價,我點了點頭,等待他更多的陳述。
他開始講這半年在美國的生活,講自己和家人多么和睦,講自己在事業上多么成功。不知不覺,時間過去了快20分鐘。這個時候,我試著回應他:“在很多人眼里,你的確非常優秀、成功。只是他們可能更多看到你的風光,卻很少體會到你內心的感受?!?/p>
他吃驚地看了我一眼,停頓了幾秒鐘,臉上的笑容收起來了,轉而變得有些陰郁和嚴肅。他嘆了口氣,說道:“是啊,他們都看到我很成功,很幽默,沒有一個人相信我會抑郁。但是,這種感覺真的很難受?!闭f完,他又深深地嘆了口氣,然后身體坐直微微前傾。
從他的身體語言可以看出,他之前更多的是一種虛張聲勢,對咨詢師的一種試探——你能否走進我的內心。當他的身體姿勢開始前傾,說明他試著愿意和我走得更近一點,信任更多一點。我邀請他多分享一些他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張海描述,自己被診斷為抑郁狀態已經半年多了,一直在堅持服藥。不過,一年前他就感到自己的情緒狀態出現問題,開始變得不愛講話,做事也沒有效率,腦子沒有之前那么聰明了,更重要的是感覺做什么都沒意思。
人生目標消失
一年前發生了什么事呢?
“我最大一個公司成功上市了。”張??粗倚α诵?,然后繼續回憶說:“上市之前的時間我一直特別忙,為這個事忙得天昏地暗,那個時候感覺特別有干勁,其他什么都不想,一心想著如何把工作做好。公司完成上市的時候我也很開心,但是并沒有持續多久?!?/p>
張海喝了一口水,繼續說:“我在當天晚上的慶功宴結束后,忽然之間陷入了一種深深的迷茫,不知道第二天的人生目標在哪里。仿佛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與我無關,我不知道自己未來該做點什么?!?/p>
目標感,是支持我們過上有意義生活的核心要素。有的人將所有精力投注到一個目標上,好處是將爆發出驚人的能量;而弊端也很明顯,就是容易固著在這個目標上,一旦目標實現后沒有找到更具有意義的目標,則會陷入到深深的恐慌和無意義中。張海可能就屬于這類人。
他告訴咨詢師,自己一直是一個很努力上進的人。從學生時期就認真學習,一直將第一名作為目標,而且也大部分情況下都能夠拿到第一名。工作后,不滿足于體制內安逸的狀態,與別人_起創業。一起創業的人先后放棄或者離開,只有他一直堅持下來,最終也獲得了成功。
“但是,突然之間達成了目標,我不知道下一步該走向哪兒?”
強者陰影中
咨詢師很好奇,來訪者最初是如何確定自己人生目標的呢?為什么就不能設定新的人生目標了呢?
我試探性地問他:“你的人生目標是為誰確定的呢?”
聽到這話,張海猛然看向我,非常吃驚的樣子。他有些不知所措,回道:“因為我哥哥吧。可是,現在一切都沒有意義了?!闭f完,他雙手抱著頭,陷入了沉默之中。
我沒有立刻追問,而是默默地等待著他,給他充分的時間去體驗和回味與哥哥相關的重要經歷,等他跟我去分享。
過了大概三四分鐘的樣子,他抬起頭,勉強帶著微笑,說道:“我試—下吧,這些事情從來沒跟別人講過。”我向他鄭重地點了點頭,表示一種鼓勵,也是一種承諾。
張海是家里的第二個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哥哥的陰影之下。哥哥非常聰明,每次考試幾乎都是全年級第一名,而且體育、美術、音樂各項都很優秀。盡管張海很努力,但是在父親眼里永遠都是更多看到哥哥的存在。有件小事讓張海印象很深刻,父子三人_起上街,父親見到多年的老同學開始寒暄,然后不斷夸獎自己的大兒子多么優秀和聰明。直到談話結束,父親從來沒有提及過張海一句。這類事不止一次地發生,總是讓張海久久無法釋懷。所以,張海發誓一定要超過哥哥。
接下來的時間,不論是考什么大學,找什么工作,還是離職創業,這些都是緊隨哥哥的步伐。現在,自己的公司順利上市,終于領先了哥哥一步。但是,這種競爭因為哥哥一年前的離開戛然而止,張海也瞬間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面對這種突然而至的喪失,親人往往短時間難以接受。對于張海而言,哥哥既是陪伴自己長大的手足至親,又是長期的競爭者,這讓他不知道如何面對哥哥的離開。這種感情往往是非常復雜的,既有傷痛、難過,又有自責和懊悔,同時也無法適應沒有哥哥的生活。
所以,表面看起來是抑郁的表現,但是深入了解之后發現,這是一段喪失引發的復雜性創傷。更往深處了解,會發現來訪者內心還有著對于父愛的缺乏與苛求,以及對于被父親忽視的怨恨與憤怒。
走入陽光之下
這些情緒和想法被長期積壓在內心深處。而張海的應對方式就是化悲憤為力量,全力實現自己在學業和事業上的價值感。不過,心理的問題也被壓抑和掩蓋。此刻,恰恰就是原來的應對方式失靈,新有效應對方式沒有出現的階段。
在后面的幾次咨詢中,咨詢師一方面去引導張海回顧過往成長經歷中那些被壓抑的記憶,特別是記憶背后的感受與需求,去一點點地梳理和撫平創傷。另一方面,會幫助張海針對當前的狀況作出一些具體的干預,幫助他感受到自己進步和改變的希望。在以前的家庭生活中,張海總覺得跟孩子無話可聊,所以咨詢師引導他更加細致地體會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不僅僅關注孩子的名次和分數,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考試和學習環節中。比如詢問孩子每一個科目的成績,然后看看有哪些進步,作文題目是什么,寫了什么內容等等。這樣不僅為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還可以提升張海本人對生活的積極體驗。
隨著咨詢的深入,來訪者逐漸回歸到了正常的軌道。與以往不同的是,他現在可以享受那些生活的瑣碎與日常,體驗到了更多生命的樂趣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