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Q
老師您好!我今年3l歲,有個男孩,已經l歲6個月了,因為知道母乳喂養的好處,孩子—直都是吃母乳。現在孩子越來越大了,就想著該給孩子斷奶了,可孩子每天一到中午和晚上睡覺前原來吃母乳的時間就哭,尤其是晚上,哭得撕心裂肺,好不容易哄睡了,睡不了一個小時就叉醒了接著哭,實在是不忍心,就叉給孩子吃,就這樣,孩子到現在還—直沒斷奶。請問您,有沒有什么好的斷奶的方法能幫助我給孩子順利斷奶昵?
焦急的元元媽媽
A
元元媽媽:
你好!感謝來信和對我的信任!
信中得知,你30歲初為人母。可以推斷,這一兩年來,你應該有很多育兒的新課程需要學習,你也在積極地探索和求助,并從中獲得作為母親不斷更新的積極體驗。這些都是值得祝賀的!和孩子一起成長是快樂的事,也希望你珍惜并感謝這個機會。當然,學習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下斷奶的困擾。
我們首先要承認,孩子已經一歲半了,到了生理上斷奶的最佳時機。作為孩子,他生長需要的營養日漸超出母乳所能提供的能量,用輔食逐漸替代母乳勢在必行。作為母親,從哺乳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也是生活的需要。除了完成日常職業任務外,結束哺乳期意味著生理上做好了下一次懷孕的準備,毋庸諱言,這符合人類的生物性。相信你已經能夠理解并努力嘗試,但只是面對新情況仍有些準備不足,所以很焦慮。如果進一步思考,媽媽的焦慮會不會是孩子傳遞過來的呢?孩子的焦慮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就是接下來更重要的問題。
盡管生理上準備好了,但是心理上仍然依戀著過去的狀態,這個現象幾乎貫穿了人類生命的始終。就拿孩子斷奶為例,斷奶時他可能在想:本來好好的“生物鐘”,怎么突然就變了?原來中午晚上睡前媽媽都是拿喂奶“催眠”我的,含著媽媽的乳頭總讓我很安全、很舒服。可是最近乳頭不見了,媽媽去哪兒了?(難怪,在醫學解剖學中“乳房”一詞就是mama、媽媽。)孩子有一種和媽媽分離甚至被媽媽拋棄的感覺,體驗到極度的不安全,于是表現出撕心裂肺的哭鬧。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嬰兒的“分離焦慮”,是人類早期的一種焦慮情緒體驗。
媽媽好心好意為了孩子健康成長而斷奶,卻造成了孩子這么大的心理創傷,這個罪責可承擔不起!于是媽媽也隨之焦慮,因為內疚而妥協、讓步。但是長此以往畢竟不是事,終于有一天,媽媽迫于自身和外來的壓力,難免就要對孩子“下狠心”斷奶。媽媽因焦慮而發酵的憤怒情緒一旦指向孩子,無疑會加重孩子早年的心理傷害。
這里提示媽媽應該注意自己在早期哺乳習慣上的一些問題。比如,一邊喂奶一邊哄孩子睡覺,這相當于在吃奶與睡覺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系,孩子頭腦里形成了一種不恰當的條件反射。而睡覺的前提是安全、舒適、溫暖等愉快體驗,這些體驗也將以嘴含到乳頭為額外的條件刺激,造成了孩子的心理誤區。因此,當孩子睡眠規律逐漸形成時,應避免養成“奶睡”的習慣。較好的辦法是直接強化睡眠前的安全感,可以采用擁抱、愛撫、細語、哼唱搖籃曲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在持續地陪伴,而不再以喂奶為唯一的方式。一旦“媽媽”的概念離開了嘴里的乳頭,開始以新的抽象體驗植入孩子的大腦,這意味著孩子在心理上成長了一大步。相反,如果睡覺時吃奶,相當于腦休息而胃工作,本身也是很不健康的。
當然,這操作起來可能有難度,是個挑戰。其中最關鍵的是媽媽的耐心。你能否在孩子哭鬧時仍堅持微笑、愛撫、擁抱、輕聲細語,決定了你給孩子什么樣的媽媽印象。媽媽的焦慮和慌亂會讓孩子莫衷一是,別無選擇之下,他只能回到原來習慣的條件反射中,即使這個反射是不合理的。這就是孩子的退行現象,退行的結果必然是使條件反射被不斷強化、穩定。
有的媽媽可能會采用“安撫奶嘴”替代喂奶,這對心理學上“口欲期”的嬰兒或許有效。口欲期一般在一歲之內,大一些的孩子仍用奶嘴就不一定合適。何況,奶嘴的安撫作用只是隔靴搔癢的,甚至是鼓勵孩子退行的。從生理上觀察,孩子的某些本能感覺比成人更敏感,并不是那么容易欺騙的。成人給孩子奶嘴后,看著孩子很安靜時,被安撫的可能只是成人的焦慮情緒而己。成人與其這樣自欺欺人,何不如尋求專業幫助來為自己解決焦慮昵?至少不能這樣給孩子做榜樣吧!
還有的媽媽會采取極端的做法,在乳頭上涂些黃連、辣椒、醋等產生不良刺激性口感的物質,希望斷奶時孩子淺嘗輒止。盡管往往很奏效,但心理學是不推薦的。因為這樣做相當于對單純的孩子大費心機。想想看,孩子一如既往滿懷信任地含起媽媽的乳頭,卻收獲到一種意外的痛苦。孩子在無助時求助于親愛的媽媽,卻得到了媽媽尷尬、無奈、內疚、痛苦,甚至是得意、挑逗的表情,很容易由此不再信任媽媽,進而可能影響到將來對他人的信任。
相信你在給孩子斷奶的過程中會有所收獲,特別是作為孩子成長的陪伴者和見證者,你會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同時培養起自己的耐心,提升對生活的興趣.這對你們全家的幸福生活是至關重要的。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