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幫俊
周末,妻子讓我陪她逛街。我頭搖得像撥浪鼓似地說:“天天上班累死了,好不容易盼到休息日,你能否放過我,讓我在家好好休息。”妻子不悅地說:“反正你理由多,就是不愿出去,喜歡宅在家里,時間長了,你也不怕發霉!”
對門樓道的王阿姨說起未出嫁的寶貝女兒,也總是嘆息,“這丫頭,除了上班,其余時間就窩在自己的房間里,也不知搗鼓什么,這樣下去,到哪找男朋友?真是讓人操心!”其實現實生活中,像上述“宅”現象很多,不知不覺,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宅生活,成了宅男、宅女。
這些愛待在家里的人,也是有所區別的。有些人天生就是那種喜歡獨處性格,這種人耐得住寂寞,忍受了孤獨,不太喜歡交際,在自己的世界里過得很愜意。另外一種人的宅生活是被動的,是為環境慢慢影響造成的。現代人活得很累,辛苦工作為生活打拼、還要戴著各種面具、逢場作戲,壓抑著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人總要有個釋放壓力的出口,從喧囂忙碌中,找一塊安寧的屬于自己的空間、放松心靈的地方,于是,家理所當然成了很多人的選擇。在家里,可以拿去心靈枷鎖,展現人生的另一面,享受家庭生活帶來的快樂與溫馨。因此,“宅生活”是一種從平時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的有效方式。
信息時代即使宅在家里,也并沒有與社會隔離。網購、網絡聊天、網絡游戲,這些豐富的娛樂消費方式,使家的概念得以更大地變更與擴大,這些精彩的誘惑也使人們慢慢陷入其中。有些人并不是不喜歡交際,可現實生活的成本過高,比如,與朋友喝茶、吃飯、唱歌這些都需要花錢,也不能總讓人買單,你來我往,讓本來就囊中羞澀的工薪層更加窘迫,無奈就索性宅在家里。
長期宅生活,對身體身心都會有所影響。宅一族的人,往往缺乏運動鍛煉,時間長了,身體健康指標數肯定下降;另外,在家里,習慣用網絡與社會打交道,不關心周圍發生的事情,容易導致宅一族的心理冷漠、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
“因此,需要適時走出去,透透氣,曬曬陽光,看看風景、別讓心情發霉。“宅”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能簡單地判定對錯好壞,關鍵還要看人,即使是個宅達人,只要入宅心不宅,掌握好這個度,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