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真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眾多的信息,在給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不免造成信息過載的困擾,本文通過對信息過載的定義、維度、一些相關研究進行綜述,提出未來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信息過載;綜述;維度
一、信息過載的定義
Jacoby等(1974)是第一批試圖觀察消費者購物環境中信息過載現象的研究人員,他將信息過載定義為“外部客觀刺激”,而不是個人對外部刺激的看法。此后,研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信息過載做出了定義。有學者認為信息過載指信息超過個人接受和處理能力,而導致厭煩和心理焦慮的現象(Schick,2004)。有學者認為信息過載指的是信息量過多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信息噪音。有學者認為信息過載狀態是一種人處于過量的、超出入的信息處理能力的信息狀態(Baek,2012)。有學者則認為信息過載是由于文字和圖像過多而導致的一種現象(Kuksov,2011)。基于上面對信息過載的定義,本文將信息過載定義為:消費者面對數量巨大、難度不同的信息時,由于受到信息處理能力以及可用時間的限制而導致故障的狀況。
二、信息過載的維度
信息過載與產品數量有關,比如,一位消費者在10個產品中做選擇,而另一位消費者在20個產品中做選擇,那么后一位消費者所需要處理的信息量顯然大于前一位消費者。此外,信息過載還與屬性信息數量有關。比如,購買一個杯子時,消費者只需要處理大小、材質這兩個方面的屬性信息,而如果是購買一部手機,則需要處理內存、處理器、分辨率、保修服務等眾多的屬性信息。同樣是在兩款產品中選擇,選擇一部手機比選擇一個杯子需要處理更多的信息量。因此,很多學者將備選產品數量以及產品屬性信息數量看成是信息過載的兩個獨立維度,并在實證研究中通過操控這兩個因素(或其中一個)來操控信息過載的大小。后來有學者認為傳統對于信息過載的描述是片面的,又將信息和情景因素的重要方面加入其中,例如信息質量、時間壓力、信息結構。另外,學者Ozkan和Tolon(2015)通過重新對信息過載進行量表開發,將信息過載劃分為信息數量、信息質量、信息處理能力、可用時間四個維度;學者Park和Lee(2011)將信息過載用認知情緒二分法的方法劃分為認知過載(包含信息數量、信息質量和信息結構)和情緒過載(信息感受)。
三、信息過載的實證研究
學者Jacoby和Speller等人是最早提出“信息過載”這一現象的學者。在進行實驗時,他們通過改變產品數量和每個產品的屬性信息數目來操控信息過載。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當信息過載增加時,消費者的主觀決策質量提高,但是他們的客觀決策質量卻下降了。由此,他們做出了“信息過載會降低決策質量”的結論。
然而,后來一些學者的研究卻得到了不一樣的結論,比如,Scammon(1977)的研究表明,當屬性數量增加時,消費者的客觀決策質量提高,但是主觀決策質量(滿意度和不確定性)下降。
而各個研究之間之所以會得到相沖突的研究結論,可能源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比如:對信息過載的定義——信息到底是客觀的刺激,還是對刺激的主觀感知。
之后,很多學者又引入了信息質量、信息結構等相關因素。比如,Keller(1987)在研究信息過載對決策的影響時,還加入了信息質量,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只考慮信息數量時,信息數量對決策質量有負面的影響,只考慮信息質量時,信息質量對決策質量有正面的影響。如果保持信息數量不變,提高信息質量時,消費者的信息使用量增加,但是決策精確度同樣下降。而保持信息的質量不變,則信息數量增加,反而會造成決策準確度的降低,同時還會降低決策信心。由此他們認為,在考慮了信息質量這個因素之后,過多的信息會對決策產生不利的影響。
由此可見,即使是在考慮和控制了眾多相關因素之后,較早的研究依然發現信息過載會對決策結果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1]郭佳,黃程松.國外網絡環境中信息過載研究進展[J]情報科學,2018(7)
[2]趙正洋,趙紅.國外消費者困惑研究綜述[J]華東經濟管理,2011,25(4):146-151.
[3]徐瑞朝,曾一昕.國內信息過載研究述評與思考[J]圖書館學研究,2017(18):21-25.
[4]Jacoby J,Speller D E,Berning C K.Brand choice behavioras a function of information load:Replication andextens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4,11(1):63-69.
[5]zkan E,Tolon M.The effects of information overloadon consumer confusion:An examination on usergenerated content[J]Bogaziqi Journal Review ofSocial,Economic and Administrative Studies,2015,29(1):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