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照梅
摘要 在以往傳統的美術教學中,單純的紙質作業容易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且不便于直觀感受到“美術”在生活中的作用。在開發新型作業媒材設計中,根據教學要求,嘗試利用日用品或廢舊物品進行作業的設計、繪制等,學生親身感受自己的作品在美化后的實際效果,使得作業得以保留和展示,既在生活中煥發出熠熠的光彩,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
關鍵詞 美術 作業媒材 生活 美化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中,從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點點遺跡中,我們無不感受到祖先對美孜孜不倦追求的痕跡:陶罐上質樸的紋飾,瓦當上優美的動物紋、云頭紋……無不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自己生存環境進行裝飾美化的精神層面的追求。
由此,在美術課上,我致力于怎樣改變紙質作業帶來的“審美疲勞”。基于美術“美化、裝點生活”的特性和中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我在拓寬作業媒材上進行了一番摸索,努力尋找不同肌理、材質的媒材,同時又能與裝點生活相結合,直接讓學生感受到美術裝扮生活的實際效果,同時又能展示他們的作品,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激發出主動參與到裝扮生活的角色中來。
在仔細研究教材后,我在這幾個板塊嘗試采用不同材質物品代替紙質作業。
一、紙盤
蘇教版美術教材七(上)第四單元第6課《花的變化》一課中,根據教材要求,學生能進行花的單獨紋樣、適合紋樣、連續紋樣的設計。以往學生在作業紙上練習時,基本上是一節課設計一個內容,每張作業紙也呈現得較為單一。怎樣把“設計”應用到“美化生活”中,或者說它在實際應用中是什么樣貌,我需要尋找一種“實物”去展現,讓學生直接運用所學去美化它,來完成這個“展現”過程。我聯想到 “紙盤”。我們生活中的盤子,尤其是傳統的青花瓷盤子,就占據了兩種設計式樣:中間“團花”為適合紋樣;邊緣為“二方連續”紋樣。在這一個紙盤上設計作業,不僅兼顧到兩種紋樣設計,還將紋樣在美化生活中的作用直接展現了出來,可謂一舉兩得。
學生對此既新鮮又興奮,這能很容易讓他“入境”:他的腦海中能一下子浮現出很多他見到的盤子花樣。結合多媒體的強大信息量,我在課件里羅列出市面上所能見到的,各種花紋裝飾的盤子。學生會迅速找到與他所見相契合的式樣,然后發出“這個我家有”“這個我見過”之類的共鳴。我再適時引導:這些裝飾手法中,哪些是單獨紋樣,哪些是適合紋樣、花邊紋樣……怎樣單獨使用、怎樣結合使用、怎樣構圖布局等設計方案。然后順理成章地布置任務:設計、繪制一個屬于你自己風格的盤子。學生拿到紙盤都很鄭重其事地構思、設計、勾線、著色……因為這個盤子畫好后就是個“裝飾掛盤”,可以做擺件裝飾,亦是他回家后可炫耀的藝術作品。
二、布面手繪
除“紙盤”外,我們還嘗試了“布面手繪”。發動學生找尋家中舊的、淘汰的單色布藝制品,如:舊衣服(白襯衫最好)、圍巾、手帕、布包等,在上面進行“花的紋樣”的手繪。當然,由于受物品形狀限制,不一定是“適合紋樣”或“二方連續”紋樣,而是根據情況進行“自由紋樣”裝飾。
當然,不單“圖案”板塊可以采用,八(下)的中國畫造型單元也可用布面材料。我帶領學生根據布面面料特點,嘗試寫意和工筆兩種風格的作業,結果都很出彩。布面面料大體分為“棉質”和“帆布”兩種。棉質吸水、質軟,非常適合寫意水墨畫。學生進行的竹子、山水畫臨摹基本都能成功。學生面對布包或衣服比面對紙張更謹慎鄭重了,都不敢隨便下筆,而是認真琢磨構圖布局,然后鉛筆勾勒輪廓、打稿,最后才敢落墨。棉布的吸水特性和生宣相似,但又不像生宣那樣吸得不好控制,非常適合反復皴擦,即便學生覺得有要修改的地方也不妨事,可進行反復修改。
帆布面料的包,材質較厚,不吸水,較適合畫“工筆畫”。我給學生展示了我用“工筆畫”風格進行裝飾的衣服、背包,學生備受鼓舞,躍躍欲試。當然顏料不能用“國畫顏料”了,顏色上不去,而是用專門的“紡織顏料”。在宣紙上需要用國畫色反復渲染的效果,用紡織顏料在布面上只要1-2遍即可達到效果,大大節約了時間。每次工筆課都是最令人頭疼的課目。傳統工筆非常細致,講究程序,學生只能利用課堂45分鐘,而畫完一張工筆畫起碼耗時6課時,半個學期都快下來了,教學進度根本不能保證。在布面上仿畫工筆,程序簡約了,但效果相仿,既讓學生體驗了傳統工筆的妙趣,又節約了時間,美化了生活,讓他們的舊書包煥發了二次生命。背著自己絢麗的作品走在校園,學生都很享受自己創作帶來的羨慕的目光。
三、“宮扇”開發。
“工筆畫”還可開發其他材質展示才華。我發現市面上出售的一種空白“宮扇”,其專門給幼兒園、中小學生進行創作用。扇面為絹布,經過特殊處理,效果和熟宣差不多,且價格便宜,團購價2-3元一把,學生都能承受。很多學生都愿意選“宮扇”畫工筆。在這種絹面上畫的工筆仿佛能把人帶入古代,小姐、仕女們搖著宮扇,邁著碎步款款走來,好不風雅。
相較于以前采用的熟宣,“宮扇”更易保存、展示。熟宣太軟,每次畫完展示都是個大問題。古代是通過裝裱解決,但這種方式對今天的課堂教學當然不適合,因此宮扇在這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繪制也更加方便,它完全可以按照工筆畫程序教學:勾墨稿→打墨底分染→罩染→復勾……只是考慮時間限制,不能像古人那樣慢慢“三礬九染”,只能粗略走完每一步過程,體驗一把“盡精微,致廣大”的皮毛而已,就這已然令學生們興奮不已了。最后成品雖有些粗糙,顏色也染不勻,但總是自己美化生活的痕跡。“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生活我美化”。美術課和生活不是割裂的,是完整統一的。
誠如20世紀極富傳奇色彩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所言:對一位教師而言,他的核心任務之一,乃在為教材、教法及學生尋找多元風貌。其中特別重要的是,教師必須了解自己應當作為學生多樣才能的辨識者和觸發者,同時也是學生行為之復雜、深層根由的溯源者。在這幾課作業材質的創新體驗中,通過新開發的紙盤、布包、團扇等日用品,學生們盡情體會設計的樂趣,體驗到了親自美化自己生活帶來的愉悅,我能感受到他們的興奮快樂。這給我的開拓作業材質開了個好頭,也會在今后的作業設置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不斷大膽開拓:石頭、樹葉、舊紙箱……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