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燕
摘 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而民本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北魏賈思勰編寫的《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秦漢以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全書體現出積極的以民為本思想。分析賈思勰“以民為本”思想產生的根源、具體表現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賈思勰;《齊民要術》;“以民為本”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3-0026-01 中國圖書分類號:K239 文獻標志碼:A
1 賈思勰“以民為本”思想產生的根源
(1)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影響。“民惟幫本,本固幫寧”,指民眾是國家之本,本固了國家才得以安寧,這是古代儒家以民為本思想的體現,是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民本思想”。賈思勰以史為鏡,援引管子、李悝、商鞅、晁錯、劉陶等人重農強國的言論和政見,大力推崇“食為政首”觀點,強調通過發展農業來富民、安民才是富國強國的根本大計。
(2)動亂的社會現實所致。賈思勰生活在后魏末年到東魏的大動亂年代,由于國家政權對峙,戰亂頻繁,北方農業遭到嚴重破壞,商業經濟衰退。面對社會現狀,賈思勰深感憂慮,體恤百姓,在《齊民要術·序》中指出,“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1]。所以他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傳統觀念出發,強調恢復農業生產和解決百姓溫飽的急迫性,專心研究發展農業生產的方法,為“農本”提供科學技術的支撐。
(3)擔任官職的職責所在。《齊民要術》卷首書“后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的記載明確了賈思勰的官職,“太守”是北魏地方官吏中一個“郡”的主要官員,《四庫全書·齊民要術·后序》記載“嘗謂古今親民之官,莫如守令;故守令皆以勸農為職”。可見,當時太守縣令均把發展農業生產作為自己的為官政績。而賈思勰任北魏青州高陽郡守期間,正值北魏到東魏過渡的動亂時期,連年戰事,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的破壞。賈思勰體恤民情,重視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的總結[2]。
2 賈思勰“以民為本”思想的具體表現
第一,著述內容全面詳盡,以此安民富民。《齊民要術》所記內容“起自農耕,終于酰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包含了現在大農業范圍之內的農、林、牧、副、漁等各個領域。全書涉及內容廣泛,記載詳盡,可謂包羅萬象,面面俱到。根據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按類分條載入《齊民要術》,例如對谷物品種的記載,賈思勰就列舉了97種之多,并且對每個品種作了品質、性能分析,旨在“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第二,突破疆域限制,使民物盡其用。由于南北朝的分裂對峙,南北政權間的交流必然存在很大程度的限制,賈思勰突破政權間的種種阻礙,克服重重困難,對整個中國范圍內的作物、植物作“存其名目”式記錄,借鑒北方游牧民族先進的、對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大有裨益的知識和技能,并積極加以推廣和利用,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3]。
第三,注重實地調查和親身實踐,為民提供準確資料。編寫《齊民要術》的資料,《齊民要術·序》自述來自4個方面: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也就是說賈思勰通過研究文獻資料、搜集民間諺語、請教農業行家、親身實踐驗證等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并力求所記資料的準確性,保證《齊民要術》這部書真正的成為百姓謀身立命的可靠依據。
3 賈思勰“以民為本”思想的現實意義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農村、農業、農民問題,賈思勰的以“民為本思想”與我國現行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相契合[4]。只有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動搖,強化“民本意識”,才能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只有農村安定、農民富裕、農業現代化,才有國家的穩定、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1]賈思勰.《齊民要術》[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2]盛邦躍.試論中國古代農業思想中的“民本意識”及啟示[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1(1):101-106.
[3]繆啟愉,繆桂龍.齊民要術譯注[M].濟南:山東齊魯書社,2009.
[4]吳天鈞.賈思勰的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農業考古,2011(1):38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