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顯珠
摘 要:經濟體制改革是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力量,農村產權改革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農村城鎮化的建設。通過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城鎮化發展進行分析,希望對促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順利進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農村產權制度;農村;城鎮化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3-0027-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
1 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與城鎮化發展現狀
農村城鎮化是指伴隨著農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張,這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城鎮化有利于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量人口在城市聚集,規模經濟效應隨之產生,使投資邊際成本顯著下降,繼而以較少的投資,得到較大的回報[1]。并且,城市規模和人口數量增加,會拉動市場需求,并賦予市場需求多元化的特點,市場需求的多元化發展,對于提高經濟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現階段,城鎮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陷入了發展瓶頸,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制度限制了農村人口的轉移,致使城市人口無法得到補充,出現人口規模滯后于城市規模的問題。其中農村產權制度就是最為重要的一項,這是因為因為,在我國現行政策下,絕大多數農民只要擁有農村戶口,就有承包和經營土地的權力,如果農民將戶口遷移到城市,則會喪失這項權力,所以,我國絕大多數農民對于轉入城市戶口十分抵觸。另一方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果按照市場化條件改革土地產權制度,則會損害農民的利益。現有法律為保護農民利益,對于土地流轉作出了嚴格的限制,如農民對土地只享有承包和經營權,不能擅自出售或轉移土地,這在保證農民利益的同時,對土地產權也進行了限制,從而增加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難度,農村城鎮化發展也因此受到影響。
2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
2.1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時機已經成熟
現階段,在農業機械化時代下,農業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農民對于土地的依賴程度逐漸減弱,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村經濟想要實現發展,必然要擺脫對土地的依賴,但是在現有產權制度下,農民的收入結構很難發生改變,而發展集體經濟,推動農村城鎮化發展,優化農民的收入結構,顯然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方式。
2.2 農民就業呈現非農業化就業趨勢
伴隨著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升,我國農業人口數量逐年減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和非農業經濟轉移。但現階段,城市和非農經濟已經趨于飽和,如何安置剩余人口,成為了一大問題。而改革農村產權結構,發展集體經濟,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城鎮化發展,可以在安置農村剩余人口的同時,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為我國小康社會的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3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城鎮化發展分析
首先,中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一個系統且復雜的工程。在制度改革過程中,政府需要推出配套改革政策,以確保產權改革的順利進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想要成功,必須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這是涉及到全國半數以上人口的改革,如果在改革過程中,農民利益受到損害,那么農民就不會支持和響應改革,改革自然無法順利進行。
其次,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需要將推動農村城鎮化發展作為前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原有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再次,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之后,規模化經營需要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流方式。現階段,農村土地經營較為分散,規模化程度較低,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
最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需要強調保護耕地的重要性,耕地與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4 結束語
現階段,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展并不順利,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政府部門應克服和解決困難問題,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做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
參考文獻:
[1]蔣國志.關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探討[J].吉林農業,201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