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鑫
摘 要:隨著GDP增長,中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大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資源難以達到新增人口的需求,產生了新城市二元結構,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危害。分析了重慶市城市二元結構發展現狀、產生原因和危害,提出了相應解決措施,以期為城市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重慶市;城市化;城市二元結構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3-0060-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832.4 文獻標志碼:A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城市化水平也相應提高。在城市轉型過程中,部分市民沒有搭上發展快車,被邊緣化。在城鄉二元結構存在的同時,形成了新城市二元結構。新二元化使大批流動人口無法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城市住房等方面,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待遇[1]。
1 重慶市城市二元化產生原因
經濟增長與城市發展不匹配。重慶經濟發展滯后于城市發展,2017年重慶市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 152.99元,遠低于天津市的37 022.33元。
土地征收補償制度不完善。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中國農村土地大多被征收,但土地征收補償制度存在征地補償范圍窄、補償標準低、補償分配不公以及征地補償方式單一等缺陷。
現有戶籍制度給農民進入城市生活帶來阻礙。農民進入城市后,無法享受到就業、公共服務、子女教育等政策[2]。
2 城市二元結構的危害
一是給教育事業發展帶來危害。重慶市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主城區,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
二是妨礙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重慶市現行醫療制度下,生活在城市中的農民工以及低收入人群不具有完善的醫療保險。
三是危害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二元結構使農民工無法享受醫保和就業保險,阻礙了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容易形成社會、經濟、政治危機,造成社會動蕩。
四是對社區建設帶來危害。城市二元結構使城市貧窮群體居住在城中村等生活成本較低地區。環境惡劣與人員復雜,給社區建設及城市管理帶來了阻礙,社會事業發展受到阻礙。
3 城市二元結構的解決措施
3.1 完善、改革及落實相關制度
針對城市二元結構,主要應完善土地征收補償制度和落實戶籍制度。重慶市政府應完善土地征收補償制度,給予失地農民相應補貼、輔助以及技能培訓等。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充分尊重農業轉移人口意愿,不得強制征收農民土地。
3.2 積極促進農村居民返鄉就業
實施促進就業政策。轉變產業結構,引導生產性服務業適度集中,形成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引導農民工返鄉就業。建立公共服務就業體系,加大財政投入,給予相應人員足夠的就業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加大小微貸款力度,給予創業者經濟支持。
3.3 完善社保體系
建立全國統一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落實好靈活就業人員的醫療保障轉移制度。努力擴大失業保險覆蓋面,加強失業保險的功能。
3.4 改革教育醫療制度
以公辦教學為主、民辦教學為輔,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公辦教育。對醫療制度進行大力改革,將農民工、下崗職工等不具有職工醫療保險的民眾納入社區醫療保險制度當中,讓他們病有所醫、病有所養,不至于因病致貧。
3.5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服務,對城中村進行拆遷改造。增強社區作用,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定期訪問和回訪,深入到這些城市邊緣化的民眾中,真正了解和滿足城市二元結構主體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翔.城市二元結構困局與破局[J].理論與改革,2014(4):69-72.
[2]程業炳,張德化,沈慶榮.城市二元結構背景下城市居民與農民工收入差異探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5(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