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朝霞
摘 要:農民財產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政府提出,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也需要穩定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基于此,介紹了農民財產性收入的組成,并研究了農村集體經濟下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提升方法,其中主要包括保證集體經濟穩定發展、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農民合法權益3個方面。
關鍵詞:農民財產性收入;農村集體經濟;合法權益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3-0069-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32 文獻標志碼:A
1 農民財產性收入的組成
農民財產性收入是指居民通過家庭得到的財產,其中包括銀行存款、證券、房屋、土地、車輛等,我國農村采用的基本經營制度是在家庭承包基礎上進行的雙層經濟體制。農民財產性收入一方面來源于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其中主要包括分散經營效益,例如土地承包經營以及宅基地益物權等。另一方面是農民的統一經濟收入,是集體經濟組織中的收益和分配,例如現金分配和福利分配等。雖然目前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呈現出穩定增加的趨勢,但是由于城市的增長速度較快,因此城鄉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從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整體來看,東部地區高于西部以及中部地區,地區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同時,從農民財產性收入的組成結構分析能夠看出,農民的利息、股息以及紅利等方面的收入迅速提升,但租金方面的收入有所下降。
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土地方面。我國土地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仍然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尤其是在工業化以及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農民的土地收益流失現象非常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②資本方面。我國農村經濟體系并不完全,資金外流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通常情況下,只有在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數量逐漸減少時,鄉鎮級才擁有信用社和金融機構,這一現象也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③政策方面。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中,農民無法利用房屋、土地以及牲畜作為抵押進行貸款,這一規定會對農民財產性收入產生一定的影響[1]。
2 農村集體經濟下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提升方法
2.1 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穩定發展
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是提升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有效途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提升集體經濟組織工作力度,降低集體經濟在實際發展中的主體限制。例如確定農村集體經濟在實際發展中的組織法律、法人地位以及擁有的權力和義務等,先制定集體經濟工作文件,根據文件中的內容展開、管理、落實,不斷積累實踐經驗。②對農村經濟組織產權進行改革,將農村集體收益分配權落實在實際管理中,尤其是將農村地區集體經濟規模較大的組織作為重點,不斷落實我國集體經濟制度的改革,這樣能夠降低產權制度改革中的稅收,減輕農民的經濟壓力。③建立集體交易平臺,在此平臺上,人們可以對產權進行交易互換,將農村土地承包流轉服務中心和農村資產監管中心作為基礎,充分利用農村在集體資產承包、租賃以及集體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將以上流程加入到交易平臺中,這樣能夠確定農村集體資源抵押貸款的實現方式,并針對這一項目進行改革。④對農村集體經濟資產進行有效管理,尤其是針對民主監督機制以及民主管理機制,保證將民主落實到農民財產性收入管理中。領導人員要加強自身指導的正確性,并利用委托代理的方式,對農村展開規范化建設,保證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如果農村自身經濟水平允許,則可以在鄉鎮中建立會計代理中心,為農民提供經濟上的服務。例如針對“三資”管理,建立網絡監督管理機制,充分利用網絡,實現全方面的內容監督和信息共享,在保證內容監督全面性的同時,為農民財產性收入提升建立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⑤擴大農村的資金來源。農村要想得到長期穩定的發展,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因此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政府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例如針對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建立相應的優惠政策,提升集體經濟整體發展水平,建立專項的投資資金等,都能為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提供條件,緩解農民在實際生活中的壓力。
2.2 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
土地是農民生活的根本,自身經濟發展水平與土地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需要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規范。
(1)要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登記制度。在農村的各個地區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登記工作,將土地承包傳統的合同管理逐漸轉化為物權管理,這一管理方式能夠解決土地承包中出現的承包面積不準確、空間位置不清晰等問題,可以對農民的土地經營權進行保護。
(2)解決土地承包中存在的細碎化問題。在此過程中,可以實施土地整合以及小塊并大塊等措施,針對零散細化的土地展開統一管理,并在此基礎上給予一定的資金幫助。例如農村的水利工程,要建設機耕道以及水利規劃,使整合完畢的土地實現水渠相連,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土地經營方式,使農村土地在經營中實現多樣化以及全面化的良好發展。
(3)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市場進行完善。根據資源合法以及有償的原則,建立相應的流轉機制,其中需要提升土地歸屬的清晰性、權責的明確性、形式的多樣性、流轉的順暢性、管理的嚴格性,只有這樣,才能對農民展開正確有效的引導。在原有土地承包的基礎上,建立土地流轉中心,無論是村還是鎮,都需要制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充分利用網絡技術以及信息化技術,提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效管理。
2.3 保護農民合法權益
土地是農民財產性收入提升的核心內容,因此我國需要根據目前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和水平,對《土地管理法》進行完善,實施耕地保護政策。例如可以對土地征占政策進行調整,保證征地程序的公開性和透明性,同時提升征占地的補償標準,保證土地價格體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管理農村土地出讓金的過程中,合理分配出讓金在農業中的使用比例,制定農村補償制度,這種方式能夠不斷提高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提升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農村集體經濟中,要想提升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就要從農村管理的各個方面入手,在保證最終提升效果的同時,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有效發展,縮短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
3 結束語
隨著人們對農民財產性收入關注度的逐漸提高,如何提升農民財產性收入,成為有關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通過研究農村集體經濟下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提升措施發現,對其進行研究,能夠大大提升我國農村的經濟水平。